紧追“未来出行” 做强“上海制造” | 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为上海献一计
2018-05-01 06:50:58 作者:钟志华

微信截图_20180501061630.png

步入新时代,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就“上海制造”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产出过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精品良品,“上海牌”一度深入人心。而今,重振“上海制造”雄风、重塑“上海制造”品牌,上海要在挖掘制造业先天优势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再出发,必须要有抢抓机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未来,“上海制造”走什么路,能够打出哪些品牌,有哪些战略技术制高点必须“占领”?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上海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上海制造”顶层设计上体现高站位,要有国际视野和前瞻布局。

当下,谈及高端制造业发展,学界首先联想到的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诚然,拥抱“互联网十”、智能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长期以来本土制造业在装备、工艺等领域还有不少尚未攻克的“短板”。因此,围绕“上海制造”整体布局,我们应抓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建设,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到新装备,聚焦一些抑制本土制造业升级的“卡脖子”环节,争取实现若干重点突破。

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不仅要紧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启动协同研发,产出高精尖技术以支撑下一步“上海制造”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制订代表先进制造的各种产业标准,建立先进产业链标准体系。制造业素来是“标准致胜”。先进的标准是产出高质量产品的根本保证。

就“上海制造”现状而言,如果说我们面前有一个“风口”必须紧追不舍的话,那么汽车业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换道超车”机会。

改革开放40年来,本土汽车业迅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当下,汽车业正迎来全球性变革转型。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颠覆已有100多年历程的汽车工业。汽车业一直是“上海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这一领域已经有长足优势和实力的上海来说,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未来交通工具,就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必争的一块高地,上海必须要有当仁不让的勇气,成为未来交通出行领域的国际领头羊。

不难发现,洞察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眼下的上海,从政府、科研院所再到企业,政产学研联动、合作已经在多领域展开,势头喜人,初级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在市场上表现出很大潜力。但是,作为新事物而出现的、目前状态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只是向我们投射了未来社会交通出行的一种可能。完全意义上的智能网联汽车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并将产生远超现在的、看得见的影响。简言之,智能网联汽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蕴含新技术、作为新产品而出现的汽车,它更代表未来交通出行方式,其背后是一个由车、路、人、后台系统等构成的全新智能交通系统,涉及很长的产业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从研发角度而言,这必将涉及汽车、交通、信息、电子、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可以说,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未来出行方式,在进一步延伸到产业领域前,必然包含着很多待破解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此,上海必须要大力引进人才,尽早开启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研究和联合技术攻关。

除了抓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两个看得见的风口,另一方面,上海还可以调集研发力量,聚焦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等同样代表未来出行方式的先进轨道交通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上海要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突出技术高端、强化前沿创新,而这也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整理

来源:文汇
责任编辑:施薇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