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读懂了“就业”这个关键词,就读懂了中国策的民生情怀
2020-05-24 00:35:19 作者:杨逸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出现了39次。“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稳企业保就业”……这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把保就业,保民生,保护老百姓日常生活表述得十分明确具体。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是“置顶”的。无论是“稳”,还是“保”,贵在精准。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资助以训稳岗,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针对就业薄弱环节,报告逐一安排,体现出“绣花”般精准、细致的功夫。报告对不同就业人群作出了区分:稳定现有就业、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比如,对874万高校毕业生,报告提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上海日前发布了“毕业生就业随申码”,通过一网通办服务,结合随申码应用场景,将“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进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可谓正逢其时。

如果把“寻找的”目光从报告上转移到生活中,就业,其实就在忙碌的企业运营中,就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里。

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中小微企业”在报告中也是一个高频词。报告强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目前我国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8353万户,带动了超过2亿人的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就是为中小微企业减负。离开这一点,经济发展的基础就将失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将没有保障。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八个字,一针见血,点中政府工作要害。报告提出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等举措。同时,还有三支“利箭”直抵靶心——增加1万亿元赤字,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局长韩沂提交的一份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提案也引起多方关注,他建议监管部门、金融企业、政府部门等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归根结底,就业靠产业带动。既要稳住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传统产业,更要善于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对求职者而言,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接住国家“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的大礼包,练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力”,就不怕揽不到“瓷器活”。人们注意到,报告提出一个新词——“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加强新型基层设施建设,就是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培育产业、增加就业。这些头雁效应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上中下游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

民生事,最关情。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篇幅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就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和部署。读懂了这个关键词就读懂了中国经济,读懂了中国策的民生情怀。

作者:杨逸淇

编辑:叶松亭

责任编辑:施薇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