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龙 |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 |
2023-08-06 09:18:50 作者:王公龙 |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述了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要观点,指明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明确了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揭示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观点,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重要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坚守好魂脉和根脉中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坚守好魂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思路是推进中国化和时代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地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其必须始终坚守、一以贯之的魂脉,这一魂脉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体系的本质规定。守正才能创新。一旦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去从事所谓理论创新,其性质是失“正”,结果必然是逐渐模糊与其他理论的边界,在各种思潮的侵蚀和冲击下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坚守好魂脉的思想发展和变革,才叫理论创新,才能实现理论创新;隔断魂脉,就不是理论创新,也无法完成理论创新,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坚守好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当代中国国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演变的积淀和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一味固守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和字句,马克思主义不仅无法与中国历史与文化展开对话,无法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也无法完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伟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既不会讲中国话、办中国事,更不会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为中国人民所心悦诚服地认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很难发展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隔断根脉,不是理论创新,也无法实现理论创新,只能让马克思主义走向教条和僵化。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两脉并行、相互促进,才能将理论创新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不能丢,也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能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魂脉指导下形成的,也是在汲取中华文化根脉的智慧中孕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厚滋养,也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厚底蕴。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必须做到不动摇不停步
理论创新是一个历史过程,坚守好魂脉和根脉的关键是做到不动摇不停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守好理论创新的魂脉,要求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中坚持自信自立,保持强大的思想定力和政治定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再证明,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动摇就会犯失去魂脉的颠覆性错误。
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马克思主义饱含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真理,但真理的生命力不会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中得到显现,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通过民族性实现形式来承载和表达。否则,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会在变化的时代面前丢失承接的载体、落地的形态,随时就可能变成不接地气的“悬空”理论,成为抽象的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获得的民族性实现形式,其中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老祖宗根脉不能丢。一旦止步于马克思主义的既有成果,忽视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持续不断地汲取营养,理论创新就会失去丰厚的思想资源和不竭的文化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就会渐趋暗淡,其生命力会逐渐枯竭,最终就会犯失去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的关键是继续深化“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继续深化“两个结合”中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在准确把握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质是“激活”,成败的关键也在于“激活”。“激活”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激活”的客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激活”,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同时,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激活”的方法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的路径是推进贯通、融通。所谓贯通,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阐发传统经典文献的要义,挖掘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让经典在新时代获得新生;所谓融通,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合,挖掘隐藏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式之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融通功效。“激活”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魂脉更加鲜活,让根脉更有生机。
在“聚变”中创造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不是简单拼盘式的“物理反应”,满足于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字句、回归悠久传统本身,而是“化学反应”,在融合中再造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融入、浇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引领和激励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中彰显勃勃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和营养,充实、滋润马克思主义根脉,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通过“两个结合”,让两大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思想体系在“聚变”中不断彰显出新的理论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强大而持久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
坚守好魂脉和根脉,继续深化“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就一定能够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继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理论华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断地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为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真理宝库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作者:王公龙(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