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 | 李敖为何抨击三毛的感情观?他的论点哪里站得住脚? | |
2019-12-15 11:40:34 作者:文学青年 |
1.李敖的抨击
当年,李敖在朋友平鑫涛的饭局上,和女作家三毛有一面之缘。期间三毛客气尊敬,李敖则摆起了谱。
三毛聊起她想去非洲帮助灾民的时候,李敖不客气地批评。事后,说"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还发表文章专门骂了三毛,抨击她的感情。(当时荷西已经不在人世了)
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以不断的风浪韵事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她的荷西也不胜负荷,所以一命归西了事。我想,造型和干哪一行还是很重要的。前一阵子林青霞同我晚餐,餐后在我家谈了十小时,我仔细看了她,我看她就是明星造型,正好干明星……
李敖这一段话,说实在的格局不大,甚至比现代的所谓网络键盘侠还刻薄。键盘侠们通常言之有物,批评的有道理,但李敖不但是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臆断,还用最对刻薄恶毒的话攻击了三毛的痛处。
当时荷西已经仙逝,三毛在父母的邀请下回到台湾。在她看来,台北快速的商业模式、利益至上的人情做派,是她几乎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每天早上醒来,三毛都不习惯说中文。她的父亲说,对她来说刷牙很重要,她在转方向,刷好之后国语就流出来……
三毛是十分不喜欢参加饭局的人。她喜欢的事情,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手里开始做手工,可能是自己用布缝制窗帘,从早上一直做到夕阳慢慢下山。又或者是开始写作,关在家里几天几夜都不开门,几次妈妈送饭来,最后到了求她的地步,三毛才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这样的一个女人,一定是因为当年赏识她的伯乐,出版了她作品的平鑫涛的邀请,才去参加了有李敖的饭局,并把他当做一个长辈来敬重。结果李敖的言语酸刻,态度倨傲,一定是三毛极其不喜欢的。但是她从来没有说过李敖的坏话。
熟悉三毛的人知道,她只是在书中淡淡地说过,怕死了台北的那些饭局。
我想,正是因为李敖这样俗不可耐又刻薄无情的人,对三毛这样至情至性的人来说,是不堪负累的精神折磨。令她觉得,在自己的家乡台北,是身在异乡为异客。
2.三毛的书中言
来,剥开洋葱的外壳,我们看看李敖对三毛的批判里有什么……
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
有的人甚至因为支持李敖,并不了解三毛,会表达对这句话的赞同。说是啊,一个女作家,写些浪漫的爱情童话,有什么了不起?那些爱情也太夸张了吧?
是的,三毛就是一个女作家,但她只是如实的写了自己的生活,她对自己情感经历的描述,其实非常写实和如常,可以用"真水无香"来形容。但为什么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令她成为首屈一指的畅销书作家呢?来,我们看一下,三毛荷西爱情的描述。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文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当初决定下嫁给荷西时,我明白的告诉他,我们不但国籍不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他回答我:"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于是我们认识七年之后终于结婚了。
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好,大丈夫的论调,我十分安慰。
(《撒哈拉的故事》——沙漠中的饭店)
在这段普普通通的话中,我看到了三毛对婚姻有天然的理解,荷西对三毛也有基于爱情的包容。
再看这一段:
家后面是一个高坡,没有沙,有大块的硬石头和硬土。邻居们的屋子里看不到一个人,只有不断的风剧烈的吹拂着我的头发和长裙。
荷西开门时,我将肩上沉重的背包脱下来。
暗淡的一条短短的走廊露在眼前。
荷西将我从背后拎起来,他说:"我们的第一个家,我抱你进去,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太太了。"
这是一种很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的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
荷西走了四大步,走廊就走尽了,我抬眼便看见房子中间那一块四方形的大洞,洞外是鸽灰色的天空。
(《撒哈拉的故事》——白手成家)
是不是很写实,很有画面感?三毛说从来没有热烈的爱过荷西,但觉得幸福和舒适。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三毛对荷西的爱并不是虚无缥缈,或"自恋式"或"幻想式"的爱情,而是非常平实和踏实的那种。
再来看一下三毛答应嫁给荷西时,是荷西准备安定了,邀请三毛一起自驾船出海,但是三毛在犹豫,因为她想去非洲撒哈拉沙漠。荷西当时就表现出了生气的样子。三毛在书中写——
荷西一向很少抱怨我的,我奇怪的看了他一眼,一面将面包屑用力撒到远处去,被他一大声说话,麻雀都吓飞了。"你真的坚持要去沙漠?"他又问我一次。
我重重的点了一下头,我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好。"他负气的说了这个字,就又去看书了。荷西平时话很多,烦人得很,但真有事情他就决不讲话。想不到今年二月初,荷西不声不响申请到一个工作,(就正对着撒哈拉沙漠去找事。)他卷卷行李,却比我先到非洲去了。
我写信告诉他:"你实在不必为了我去沙漠里受苦,况且我就是去了,大半时间也会在各处旅行,无法常常见到你——。"
荷西回信给我:"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么?"信虽然很平实,但是我却看了快十遍,然后将信塞在长裤口袋里,到街上去散步了一个晚上,回来就决定了。
(《撒哈拉的故事》——结婚记)
可以看得出来,三毛和荷西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荷西等了她六年,对她所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荷西都非常理解,然后用魄力,用非常坚决的实际行动支持她。
三毛和荷西走到一起,不但不是一个做作的女人故作浪漫的故事,相反,是基于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之上,两个人做出非常成熟的选择。
其实,三毛不是一个自我式的畅销书作家,而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人。
在书中,她曾经记录过一对年轻情侣的悲惨经历。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磅礴——
她仰着头,闭着眼睛,咬着牙,一动也不动,这时阿吉比用哈萨尼亚语高叫起来,人群里又一阵骚乱,我听不懂,抓住了一个旁边的男人死命的问他,他摇摇头,不肯翻译,我又挤过去问一个女孩子,她语不成声的说:“要强暴她再死,阿吉比问,谁要强暴她,她是天主教,干了她不犯罪的。”“哎!天啊!天啊!让我过去,让路,我要过去。”我死命的推着前面的人,那几步路竟似一世纪的长,好似永远也挤不到了。
我跳起来看沙伊达,仍是阿吉比他们七八个人在撕她的裙子,沙伊达要跑,几个人扑了上去,用力一拉,她的裙子也掉了,她近乎全裸的身体在沙地上打着滚,几个人跳上去捉住了她的手和脚硬按下去,拉开来,这时沙伊达惨叫的哭声像野兽似的传来……啊……不……不……啊……啊……我要叫,叫不出来,要哭哽不成声,要看,不忍心,要不看,眼睛又直直的对着沙伊达动都不能动……不要……啊……不要……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哑不成声的在嚷着……
这时我觉得身后有人像一只豹子似的扑进来,扑过人群,拉开一个一个人,像一道闪电似的扑进了场子里,他拉开了压在沙伊达身上的人,拖了沙伊达的头发向身后没有人的屠宰场高地退,鲁阿,拿着一枝手枪,人似疯了似的。
吐着白沫,他拿枪比着要扑上去抢的人群,那七八个浪荡子亮出了刀。人群又同时惊呼起来,开始向外逃,我拚命住里面挤,却被人推着向后踉跄的退着,我睁大着眼睛,望见鲁阿四周都是围着要上的人,他一手拉着地上的沙伊达,一面机警的像豹似的眼露凶光用手跟着逼向他的人晃动着手枪,这时绕到他身后的一个跳起来扑向他,他放了一枪,其他的人乘机会扑上来——
“杀我,杀我,鲁阿……杀啊……”沙伊达狂叫起来,不停的叫着。我惊恐得噎着气哭了出来,又听见响了好几枪,人们惊叫推挤奔逃,我跌了下去,被人踩着,四周一会儿突然空旷了,安静了,我翻身坐起来,看见阿吉比他们匆匆扶了一个人在上车,地上两具尸体,鲁阿张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
我蹲在远远的沙地上,不停的发着抖,发着抖,四周暗得快看不清他们了。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波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哭泣的骆驼》——哭泣的骆驼)
三毛一生情路坎坷,初恋情人离开她,深爱的恋人发现有家室,好不容易决定结婚的男友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她怀里。终于答应等了她六年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艰苦的环境里建立起一个美丽的家,荷西却突发意外,潜入水底丧失生命。
对于至情至性的她来说,完全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
荷西突然过世之后,三毛陷入了崩溃。为荷西守灵的那夜,三毛对荷西说,“你不要害怕,一直往前走,你会看到黑暗的隧道,走过去就是白光,那是神灵来接你了。我现在有父母在,不能跟你走,你先去等我。”说完这些,三毛发现荷西的眼睛流出了血。
三毛在书中写道:
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
我总是在想荷西,总是又在心头里自言自语:“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拚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
抱歉我回忆了太多三毛的书。对于眷恋她的文字的人来说,这些简直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对她的了解和喜欢,格外觉得,李敖的抨击不但刻薄无礼,简直是无德无良。
3.李敖的婚姻
说起李敖和胡因梦的婚姻,简直可以用"完全儿戏","一地鸡毛"来形容。
胡因梦是当时和林青霞颜值相当的大美人,李敖深深沉迷于她的色相。然而,他们的婚姻只进行了短短的三个月,却被李敖用来在自己的节目上60多次抨击诋毁,"胡因梦便秘"的梗,每个节目都说,炒作了一辈子。
林青霞和胡因梦
胡因梦其实是一个非常通透的才女,她评价李敖:"以一贯正反思辨的黑白讲和精密的资料来合理化自己幼童般的欲力"。
确实,对于李敖在台湾的地位来说,他是一言九鼎,影响力颇广的名人,但对于基本的做人、做人丈夫,做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来言,他的确还不成熟,是一个具有"幼童般的欲力"的人。
李敖一生,比较深刻的情史有6段,我总结为:"惦记得不到的,得到了又没有珍惜,好在晚年终安定"。
第一段,是16岁遇到的初恋罗,高中论文大赛中,罗获得了金奖,李敖紧随其后获得银奖。他开始猛烈地追求她,却失恋告终。
第二段,27岁的李敖认识了台大校花王尚勤。后俩人没有结婚,王尚勤在美国为李敖生下了女儿李文,却因李敖移情别恋,而狼狈结束。王尚勤曾写书名为《李敖为谁哭泣》,追忆与李敖同居产女的过往,并感慨"任何当过李敖女朋友的人,未来的婚姻都是不幸的!"
第三段,32岁的时候,李敖和19岁的高中毕业生小蕾相恋,后来李敖入狱,小蕾嫁人。
第四段,41岁的时候,李敖在朋友家认识台大美女刘会云,女方帮他出版《独白下的传统》,李敖由此复出,震动台湾文坛。但李敖却和当时红极一时的影星胡因梦,刘会云黯然退出。
第五段,45岁,李敖和胡因梦短婚,3个月22天,他却用了余生去抨击对方。
第六段,50岁的李敖遇到19岁的大学生王小屯,王家坚决反对,8年后李敖58岁,他们才如愿结婚。婚后王小屯于1992年、1994年陆续为李敖生下一儿一女。王小屯是守护李敖终老的女人,李敖在《我这放荡的67年——李敖自传》里写道:"结婚后,小屯给了我一个稳固的后方,使我的心备感温暖。"
从李敖的感情经历可以看得出,他对爱情的认知是比较模糊,带有征服意识和"美女情结"的。在他看来,三毛的颜值不能够支撑她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谁知道三毛的感情经历才是扎实和现实的,他的感情观才是和浪漫唯美挂钩的)
李敖从16岁起情窦初开,追求的是相对自己而言,是偶像型的女孩,然而未果,就种下了对女权憎恨的种子。
之后,劈腿过,也被动放弃过,辜负过别人,也和婚姻开了短暂的玩笑。
李敖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敌人是胡因梦那样绝世美貌,却又令他不幸的"美女蛇",而对三毛那样他甚至觉得颜值不够的,却拥有真爱的人,表达着极大的轻视和批判。
其实他正像唐吉坷德一样,用剑刺向看不见的,根本就不存在的敌人。
阻止他看到真实世界的,戴上了有色眼镜的,是他自己的幼稚而已。
蔡康永说,李敖走后,台湾再无江湖。
是的,他是一个著名的文人,批评家,但是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做学问的认真,并不能抵消做人的傲慢和人格的低幼。
好在晚年,李敖已经成长,和自己的过去和解,在58岁的高龄拥有了比较圆满的婚姻,也算功德了。
4 逝者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和话语却总能影响着后来的人
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中没有领略过的人,没有理解到的风景,是李敖式的偏见和攻击,还是三毛式的探索和拥抱,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的选择。
引用三毛的作品做个结尾。
从机场出来,我的心跳得很快,我很难控制自己内心的激动,半生的乡愁,一旦回归这片土地,感触不能自己。
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荷西静静的等着我,我看了他一眼。
他说:"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
我点点头,喉咙被梗住了。
"异乡人,走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