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到底是吃饺子还是汤圆? | |
2019-12-21 09:38:10 作者:美食解忧馆 |
明天(22日)就是冬至了!
冬至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大如年”,一是说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
民以食为天,说到节气,总是离不开吃这个永恒的话题~
“冬至吃饺子”这说法,可谓深入人心,在北方每到冬至,饺子馆都人满为患,在家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过年包饺子,在北方人看来,则更是上了春晚的共识。
实际上,北方人似乎不论什么时间,只要逢年过节,第一反应就是“吃饺子”。有道是:
冬至日里不吃饺,来年春天被狗咬。
元宵节,好小子,全家团圆包饺子。
中秋不端饺子碗,天上月亮没人管。
鬼节不把饺子包,掉进油锅没人捞。
还有一种说法源自张仲景。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看见不少乡亲的耳朵被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物放在一起,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煮熟后送给被冻伤的百姓食用。这既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防冻伤的药物,张仲景叫它“祛寒娇耳汤”,百姓吃了以后,血脉通畅,两耳变暖,冻伤也就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人们为了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冬至日到来时必吃饺子。
然而,这说法似乎并不为广大南方群众所接受。
也有部分南方网友对这种“饺子沙文主义”有想法,觉得“吃饺子”占据了主流话语权后,吃馄饨吃青团吃米饭的南方人似乎陷入了集体失语,宝宝不开心!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是名目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除了汤圆和馄饨,我们南方吃的还多着了——
杭州丨年糕
每逢冬至,杭州人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嘉兴丨桂圆烧蛋
据《嘉兴府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台州丨擂圆
浙江台州人有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苏州丨桂花酒
苏州习俗,冬至日家庭成员团聚吃团圆饭,如有家人出门也会留一套碗筷悬念,其中饭前祭祝祖先。此外还有饮冬至酒的习俗,酒水以酒和糖制作,一般是以冬至上市的桂花冬酿酒。
闽南丨姜母鸭
闽南一带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台湾丨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
江西丨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说了这么多,你饿了吗?所以,今晚你是吃饺子还是汤圆呢?还是其他特色美食呢?留言告诉我们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