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有位渔夫,说了23字救了整个国家,受封百里但没留下名姓 | |
2019-12-30 17:20:02 作者:凤凰新闻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世家子弟伍子胥文武双全,才智过人,可以说有安邦兴国的才干。在《史记》、《东周列国志》、《吴越春秋》等古籍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伍子胥的经天纬地之才:帮助公子光成功夺取了王位,辅佐夫差灭越,率领弱小的吴国几乎扫灭了强大的楚国。过昭关,吴市吹箫,鞭尸报仇等著名典故都与其相关。
伍子胥能够从楚国千里迢迢投奔吴国离不开一位龙套的帮助,他就是《高士传》中有名的“江上丈人”。“江上丈人”因救了伍子胥的性命而名流千古,而他的儿子就更牛了:说了23个字就救了整个郑国,后来还受封百里,不过却没有留下姓名。
当时伍奢、伍尚、伍子胥父子3人受到奸臣费无忌的陷害,父亲伍奢与伍尚被害,伍子胥被迫出逃。伍子胥一路狂奔,好不容易过了昭关,却又在鄂渚被大江阻挡。当时形势危急,前有大江挡路,身后随时有楚兵前来追赶。关键时刻,伍子胥的救星到了。
一位渔夫驾驶着小渔船前来搭救伍子胥。在渔夫的帮助下,伍子胥过了大江。这位渔夫有点无名英雄的感觉,他不愿透露姓名,以“渔丈人”自称,还拒绝接受伍子胥的百金宝剑,最后为了表示自己不会泄露伍子胥的行踪而投江自尽。伍子胥又感激又自责,他发誓以后有机会一定会报答渔夫的后人。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率领吴兵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并且几乎把楚国给赶尽杀绝了。伍子胥一心要为父兄报仇,于是带着兵马到处追查楚昭王的下落。这时候随国来了一招“死不承认”的计策,告诉伍子胥随国没有收留楚王。
伍子胥报仇心切,他想到奸臣囊瓦在郑国避难,那么楚王也许在郑国,于是伍子胥带着大兵去找郑国要人。郑国根本就没有收留楚王,所以他压根交不出人来。伍子胥感觉郑国国君在骗自己,于是命令大军包围郑国,死活不退兵。郑国危在旦夕。
这个时候的吴兵大破楚国因而势头正盛。郑国虽然不弱但比不了楚国。郑国君主郑定公当然意识到硬扛吴国的结局无异于青铜正面对抗王者。郑定公为了退敌,于是在全国贴了告示:谁能退吴兵者,寡人愿意与其平分治理国家。
客观来说,郑定公的想法还是不错的,他为了避免战火引起的不必要死伤,于是才想出了招贤退敌的办法。谁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一位渔夫再次成了拯救“银河系”的大英雄。
原来这位渔夫不是别人,就是当年救过伍子胥的“渔丈人”的儿子。渔夫对郑定公表示,他退吴兵不用军队,也不必打仗,只要拿着桡外加说23个字就行了。郑定公听了渔夫的说法非常惊讶,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派他出去退吴兵。
渔夫拿着桡唱着歌就出去退敌了。桡在古代指的就是划船用的桨。渔夫拿着船桨唱了23个字:“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这23字为当年渔夫救伍子胥的真实写照。
原来当年伍子胥躲在芦苇之中,渔丈人曾喊他为“芦中人”;伍子胥曾以七星宝剑赠送给渔丈人,而渔丈人不受;麦饭鲍鱼羹是那时候渔丈人给伍子胥填饱肚子的食物。吴兵把渔夫抓了起来,并送到了伍子胥的面前,伍子胥听说了“芦中人”歌就勾起了过昭关的那段回忆。
两人经过交谈后,伍子胥才知道这位渔夫就是当年救过自己性命的渔丈人之子。渔夫说明希望伍子胥退兵的来意,伍子胥为报恩而马上撤兵。果然,当年的“渔丈人”之子渔夫凭借23个字就退了吴兵,拯救了整个郑国。
伍子胥撤退以后,渔夫回到了郑国。郑定公也遵守了承诺,给了渔夫一百里的封地,后人称其为“渔大夫”。一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这位“渔大夫”的名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