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腊八 | 喝一碗粥,泡一罐蒜
2020-01-02 10:25:45 作者:京报网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重视节庆的老北京人眼中,“腊八”一直被视作农历新年的“前奏”,喝腊八粥、腌腊八蒜……,许多人家自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杀年猪、打豆腐、采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今天“腊八”,我们带您看看“腊八节”那点事儿。

新华社发 张春雷 摄

“腊八”的由来

古代先民在岁末之时猎取野兽祭祀祖先,拜敬百神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冀避灾迎祥,天下太平。

据史料记载,在夏朝这种祭祀活动被称为“嘉平”,在商朝称为“清祀”,在周朝叫做“腊祭”。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制定新历法,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举行腊祭的那一天称“腊日”,并当做节日来过,但当时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到汉代以后才固定在这一天,传统的腊八节由此诞生。

在北京城的胡同里,街坊们一起共度“腊八”。新华社发

除此之外,“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痛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即有祛除疫鬼之以。

为何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源自上古时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习俗,除祭祀之外,传统腊八民俗中祛病、祛邪等习俗,也暗合了春节辞旧迎新的主题。

新华社发

由于其主旨与春节相通,时间又与春节临近,故而有了“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腊八”还有其它身份

腊八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除喝腊八粥之外,腊八节还有祈丰产,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内容。特别是明清以后,腊八节已被古人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济贫、施舍成了主题。因此,腊八节也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

少林寺僧人为游客施送“少林五行腊八粥”。新华社图

腊八习俗知多少

腊八粥

腊八节这天要喝腊八粥,煮粥布施众人,较流行的说法是纪念佛祖的彻悟和得道,也有“纪念岳飞”和“朱元璋御赐”之说。

明朝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宛俗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杂玉米并诸果煮粥相馈送。”腊八节从寺庙扩展到民间;从明朝皇帝在腊八日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御粥”,到清朝在雍和宫用大铜锅煮腊八粥,无论是供佛、赐文武百官,还是施舍给百姓,都是为了祈盼上苍保佑,祥瑞盛世,国泰民安。

学生在喝腊八粥。新华社发 华雪根 摄

虽然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但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

制作腊八粥的食材。新华社发 丁磊 摄

民间煮粥要用各色米豆(黄米、白米、江米、小米、红江豆),加上菱角、芡实、枣、栗、莲子等,腊月初七夜里就开始煮,到腊八天亮的时候,粥里各种米豆就煮烂了,粥也煮好了,再撒上染成红色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作为点缀。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白继开摄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一起吃腊八面。

视频截图。视频来源:@好好吃

腊八蒜

泡腊八蒜也是腊八节节日食俗,,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家家户户用醋泡制蒜,漫漫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醋的酸味渗入蒜里,蒜的辣味也浸到醋里,十分美味,是下饭就菜的好选择。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香飘腊八。新华社发 施亚磊 摄

“腊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麦仁饭

青海的老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

麦仁饭 视频截图

青海西宁腊八节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即可食用。现在,麦仁饭已成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腊八诗歌知多少

新华社图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日》

魏晋·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合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新华社发 丁根厚 摄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八节的记忆

关于腊八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记忆。而在名家笔下,也出现了许多喝腊八粥的场景,笔端中流淌着他们无限的情怀。今日腊八,不妨让我们也一起品一品文人们“熬”的那碗粥。

一对夫妻在杭州老字号方回春堂施粥点品尝腊八粥,资料图。 新华社发 李忠 摄

沈从文的腊八粥:闻到香味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

在这篇文章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喝腊八粥的样子,跃然纸上。

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冰心的腊八粥: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一文,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这篇文章,质朴而感人。原来,最深的怀念,就是平实地讲述,字字珠玑,贴切恰当。

老舍的腊八粥:粥里有各种豆 像“农业展览会”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这样写道: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

“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品读此文,老北京人过腊八的热闹场景,便浮现于眼前。

和冠欣摄

梁实秋的腊八粥:祈求团圆 家家熬粥送亲友

梁实秋在《粥》中写道:

“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

“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

“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腊八节的内涵,在梁实秋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

新华社发 陈卫红 摄

结语

习俗再多,活动再多,不如家人陪着,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过节”,这个腊八节,回家吧。

(*部分文字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市方志馆、工人日报、文艺星青年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