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修建了天坛地坛,也是他奠定了北京城“凸"字型格局!
2020-01-08 15:22:10 作者:京报网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所以经过皇室和大臣们的商议,决定由武宗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几天后朱厚熜由封地湖北安陆启程,赴北京即位,他就是著名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undefined

嘉靖皇帝

他在位期间,非常“任性”地在北京城大兴土木,兴建和改建了一批礼制性和宗教性的建筑,还增筑了北京城城墙,并最终将北京城的城市轮廓由原来的“口”字形变成了“凸”字形,形成了内城与外城的城市格局。

undefined

北京城如今“凸”字形正源于嘉靖皇帝的改造  TAKEFOTO 供图

拆分“天地坛” 建天坛和地坛

由于嘉靖是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所以即位后便开始着手于威信的树立。按朝臣观点,他应当尊自己的伯父孝宗皇帝为父亲,而称自己的亲生父母即兴献王和王后为叔婶。这位自尊心极强的少年皇帝坚决不予接受。于是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运动,表面上是给自己的父母争地位,实际上则是为了警告朝臣,自己不是大臣们的玩偶。最终明世宗嘉靖以绝对的胜利宣告了他的绝对权威。之后他便开展了针对为父母提高地位的一系列活动,诸如重新改造一些坛庙。

首先嘉靖将父亲从亲王升格为皇帝,即历史上的睿宗献皇帝,并且把位于湖北安陆的原兴献王墓升级为帝陵,即明显陵。升级为帝陵之后,嘉靖皇帝便将睿宗的牌位抬入北京的皇家太庙。嘉靖十四年(1544年),任性的嘉靖又冒出了一个新点子,那就是将老祖宗们住了一百多年的“集体宿舍”(同堂异室)改为“独栋别墅”——即将原有的太庙主体建筑拆改为每位先皇单独拥有一座小型庙宇,算上他已故的父亲的“世庙”,共计九座。

undefined

太庙TAKEFOTO 供图

但是这九座庙宇的命运也比较离奇,在建成仅仅五年之后,一场大火将九座庙中的八座烧了个精光,最让人意外的是,唯一一座免于大火的庙宇竟然就是睿宗的世庙。这座庙宇后来因为大殿里长出了“灵芝”(多半是下面人为了拍皇帝马屁而附会而成的)而改名为“玉芝宫”(玉芝宫清代成为了皇家专用仓库——门神库,专门负责皇家建筑中门神和对联的张贴工作。如今仅有少量建筑遗址留存)。

可能是这场大火警醒了嘉靖,这之后他又按照祖制对太庙建筑进行了复建,列祖列宗们又重新住回了“集体宿舍”。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庙建筑,大体上都是嘉靖年间的样子。

就在太庙改造的前一年,嘉靖皇帝开始了天地坛(如今的天坛)的改造。天地坛是明永乐年间最早兴建的一组建筑,它是用来祭祀天地诸神的,诸如风、云、雷、雨、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四海以及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神,可以说这里就是那时候北京的万神殿。明世宗嘉靖即位后,他对这座祭坛进行大手术:按照古礼把天地分开祭祀。

undefined

天坛祈年殿TAKEFOTO 供图

于是在原天地坛的南侧,兴建专门用以祭天的圜丘坛。而原天地坛的大祀殿则被全面拆除,并将大殿的台基改为三层的圆形平台,在上面兴建了新的“大享殿”。这座大享殿的外观已经基本和今天的祈年殿类似了,只不过屋檐不像今天这样是单一的蓝色,而是黄绿蓝三层颜色。而那些被请出“集体宿舍”的诸神们,则分别兴建了其他一些祭坛。

新建成的圜丘坛也是极具特色,祭坛四周的围墙开设四座砖门,按照《周易》中“元亨利贞”的理论依据(象征天地生生不息运转)被分别命名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和成贞门。其中的昭亨门现在已经被辟为天坛公园的南门来使用,成贞门则在皇穹宇和丹陛桥之间的轴线上。这两座门因为位于天坛的主要参观游览线上而维护得非常完好。

undefined

清末时期的圜丘坛

除了圜丘坛,嘉靖还在北郊安定门外兴建方泽坛(地坛)以祀地神,东郊朝阳门外兴建朝日坛以奉祀太阳神,西郊阜成门外兴建了夕月坛以奉祀月神。于是整个北京城就被放置于一幅八卦图之中:南侧为天属乾卦,北侧为地属坤卦,东侧为日属离卦,西侧为月属坎卦。这种类似的结构在紫禁城中也有所体现,这就是乾清宫小院周边的院门名称:南面为乾清门代表天,北面为坤宁门代表地,东侧日精门和西侧月华门则分别代表日月,小院中央则是明代帝后的寝宫乾清宫和坤宁宫。

因此嘉靖年间的北京城,实际上是两个八卦盘的重叠。北郊的方泽坛就是今天的地坛公园,它与天坛南北呼应,代表天地,也代表阴阳两极。同时方泽坛的方形祭坛和圜丘坛的圆形祭坛则代表着“天圆地方”的说法。

建起北京外城成“凸”字型

嘉靖皇帝对北京城的改造,最为重要的就是外城的建设。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世宗决定兴建北京城外城。但是只修完南面的一道城墙后财政就亮起了红灯。

他和大臣们商讨之后只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修两道南北向的连接内外城的城墙。于是北京城就由原来的口字形变成了凸字形。这座新的外城开有七座城门,位于原规划方案并已经建成的南城墙上的三座城门被分别命名为永定门(居中),左安门和右安门。两道南北向起到连接作用的城墙上的城门则分别命名为广渠门(东)和广宁门(西)。这两道城墙的北端拐角连接内城部分的两座城门则称为东便门和西便门。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为了避道光皇帝旻宁的讳而改广宁门为广安门,这座城门在乾隆年间曾扩建,是外城中除了永定门外最为雄伟的城门。

undefined

北京内外城

另外,由于嘉靖对于道教的痴迷,他在皇城内开始大规模营造道教宫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绝大多数宫观都没能保存到今天,如位于今中海以西的国务院机关办公地,曾经是嘉靖皇帝兴建的一组称为“大光明殿”的道教建筑群。其中主殿大光明殿,仿照了大享殿(即今天坛祈年殿)的建筑样式,为重檐圆顶式建筑。可惜这组建筑群于1900 年毁于八国联军之手,如今已经没有任何踪迹可循了。

余下的比较著名的当属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的大高玄殿。这处道观的位置正对着紫禁城水系的入水口,这在风水学上算是紫禁城的乾位(即紫禁城的西北角),可见这位任性的嘉靖皇帝在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还是相当用心的。

undefined

正在修缮中的大高玄殿,上图为2015年修缮时的图片。 TAKEFOTO 供图

这座宫观的大门口曾经有三座牌楼和两座习礼亭,其中两座亭子的造型和故宫角楼非常类似。只可惜这一组建筑在城市改造中以拓宽马路为由被拆除了。后面的主殿大高玄殿,供奉道教中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即大家俗称的太上老君),这一点看过《西游记》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

还要提到的是,清孝陵隆恩殿里面曾有一组典型的道教图案,位于孝陵隆恩殿上方的天花板处,式样为金莲水草,这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个谜团在1991 年对大殿进行维修时得以最终揭开,施工人员在一些建筑部件上看到了“清馥殿”的字样,而在查阅史料典籍之后,他们发现这座“清馥殿”正是嘉靖皇帝在西郊营建的一座道教殿宇。

undefined

清孝陵隆恩殿的金莲水草图案

清朝的顺治皇帝因为染上天花病逝得比较突然,再加上清朝刚刚入关不久财力有限,故而将西苑的这座道教建筑拆除,部分建筑构件就直接拿到了陵寝工地被使用上了。而这一用不要紧,金莲水草的花纹由于用在了祖陵上面,便成了“祖制”,之后兴建的陵寝,就都采用了这种装饰纹样。

一座道教建筑,竟然影响了整个清朝皇家陵寝的装饰风格,这一点,嘉靖皇帝是不可能想到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