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为何司马迁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2020-01-14 13:11:35 作者:凤凰新闻

在西汉初期,也就是司马迁活着的时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内部具体结构,除非将皇陵扒开;可是想要大致了解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并非难事。

先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介绍秦陵结构:

“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归纳下来,就三点:

一,秦始皇陵深度达到了“穿三泉”的程度,为达到此深度,秦始皇动用民工70万人。

二,皇陵内部机关重重、珍宝满满、构造复杂;外部宏伟。

三,所有参与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内部,即活埋。

在解开司马迁如何得知皇陵结构之前,先对司马迁和秦始皇陵有个基本的了解。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夏阳的一个史官世家。夏阳,就是现在的陕西渭南韩城,距离秦始皇陵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于公元前208年,司马迁出生,距离秦始皇陵竣工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马迁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阅典籍,只需咨询一下当地比较年长的老人就行。大概就类似于,00后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爷爷辈的人一定会给他讲个一二三四。

或许,司马迁的爷爷,就曾亲身参与过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马迁就算不知皇陵内部结构,但是对于“穿三泉、穿治骊山”这件事,司马迁想要知道并不难。而且,先秦时期贵族的丧葬习俗就是“穿三泉”,只不过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罢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仅极深(考古勘测深度达到30米,约十层楼的深度),而且面积极大,陵区总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当于80个故宫、1000个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个国家加起来,面积还要大!

这样的规模,莫说2000年前,就是现在,也让人叹为观止。

故而,司马迁说秦始皇陵“草树木以象山”,即,种上花草树木看起来像一座山,一点都不夸张。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游览,依旧会对其庞大的“身躯”惊叹——毕竟,站在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会觉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于秦始皇陵内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也是当时的丧葬习俗之一。

比如说,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马王堆,他们的棺椁上均绘制了天文、地理、星象图,墓中也出土大量烛台等照明物品。

根据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寻求仙药,搞一些“人鱼膏”,并非什么难事;而在自己的陵寝绘制天文地理等图,根本就是标配,要不然,怎么显示皇帝在地下一统八方的气概?

司马迁记载的最重要的细节,莫过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只有这一条,无法从过去的丧葬模式里推测,即,秦始皇之前的贵族,很少有人动用这么多水银来陪葬。

司马迁是如何得知呢?《史记》记载了一个来自巴蜀的寡妇巴清: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翻译过来:巴蜀之地有个叫清的寡妇,祖上坐拥出产丹砂(可炼水银)的矿,巴清就是凭借这座丹砂矿,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从来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儿。

巴清的炼制的水银都卖给谁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后没几年,秦朝灭亡,如此数量庞多的水银(数百吨),全都消失不见,能够合理解释去处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秦宫典籍有记载也说不定。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专门掌管皇帝的文史档案,只要有这方面的记载,怎会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学勘测,也证实了皇陵内部存有大量水银。

因此,司马迁通过查阅古籍、实地走访、合力推测,将秦始皇陵内部大概结构写给后人看,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细节,比如说,数量庞大、规模壮观的秦兵马俑,司马迁只字不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