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避开未曾触及的人性弱点,才是避祸就福的智慧 | |
2020-01-20 11:13:15 作者:国学书舍TB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
人是这个世上最难搞定的事情,很多管理阶层的人或者是服务行业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事情好做,但是人难办。
所以生活中,经常出现因人而起的纠纷和矛盾,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情感,一件事情掺杂了主观情感的臆断之后,就会模糊本质。
主观意识+情感偏颇=人性问题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处理和避免这些问题,就会让自己深陷于人性缺点所带来的问题之中,给自己增加困扰,这样的人生得不偿失。
何为人性弱点?嫉妒心,攀比心,贪嗔痴之心,都是人性弱点。
不管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多么高尚,他的嫉妒心,攀比心,贪嗔痴心都是存在的,只是修养相对高的人能够把这些缺憾适当的减轻或者掩盖,而那些低素质的小人,则赤裸裸的去展现这些人性之弱点。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君子和小人,仔细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君子能够掩盖这些缺点,但是小人却毫无底线的展现。
世上没有不心存嫉妒以及攀比之心的人,只有相对来说懂得掩盖和减轻的人。
人生是非的根源就是当与人接触的时候,不小心触碰了对方的弱点,而真正的智者,都懂得把这些弱点当成雷,自己才能轻易的绕开,选择一条相对安全以及稳妥的行驶路线。
比如说嫉妒心,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个很大的隔阂,就是嫉妒心,人与人之间的大多数矛盾也是以嫉妒心为原点,向外扩散以及产生影响的。
面对这一切问题,《道德经》之中都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其实这三个状态也概括了《道德经》之中“无为而治”的核心:慈爱、节俭、不敢为天下先,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奢侈炫耀,从来没有强横无理,从来没有位居人前,而是居于人后,以谦虚的德行去处事。
这三个状态就是大道智慧在现实之中的具体运用,那么把这三个状态结合我们刚才所说的人性弱点,嫉妒心,攀比心,贪嗔痴之心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呢?
我们会发现,《道德经》的无为思想可以完美的避开人性的弱点,这就是《道德经》的思想能够传承几千年的智慧核心。
为什么叫做“无为”?
“无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观妄为去触碰人性的弱点,能够非常巧妙的避开人性弱点的“雷”,给自己的人生塑造一个相对安全以及稳妥的行驶路线。
读史通今,以古为镜,我们从古人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类似可以验证的例子。
所有居功自傲的人,最后都能很难有好的下场,而那些低调谦逊的人才能保全自己。
比如说曾国藩,在身居高位的时候自削兵权,避开了皇帝对他的不信任,也避开了其他大臣对他的指责以及诟病,因为他身居高位的时候,已经有人看他不顺眼了。
又如唐代宗时期的郭子仪,郭子仪凭借一己之力说服敌军首领让其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他在人生辉煌的时候立下了很多功绩,但退位之后,生活方面小心的不能再小心,就是秉持谦虚的状态,以避开别人的嫉妒和指责,以免让皇上上起疑心。
儒释道各家思想,不管是从任何角度来阐述的一种智慧,其根源都是避开人性弱点。
对于自身来说,让自己也加强修养,内心不因贪嗔痴之心而出问题;与人相处的时候,也能以相对安全稳妥的方式保全自身的安全,这就是能够避免人性弱点,避免给自己树敌,从而保全自己少一些灾难,多一些福气的智慧。
文|国学书舍
用文字带你领略国学智慧,品味古人文化,塑造不一样的人生,看见不同的自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