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中国是世界上最具传统的国家 | |
2020-01-21 16:38:17 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
《从南极到北极:斯文·赫定带你发现地球》是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的一部作品,最初于1911年由瑞典Albert Bonniers F?rlag以两卷本的形式在斯德哥尔摩出版,随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英国麦克米兰有限责任公司(Macmillan and Co., Limited)于1912年推出的英文版。
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曾因亲德立场而受到舆论的抨击,但总体上,他是人类探险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物。《从南极到北极》是斯文·赫定面向青少年读者,根据其探险经历,结合历史上其他著名探险家的事迹,以较通俗的文字写成的环球探险记录,既有生动的人文地理描写,又有自然知识和历史故事的讲述,既介绍了诸多探险家的事迹,又能帮助读者从中了解当时人们的一些地理概念。
客观地说,《从南极到北极》有一定缺陷,因为近代以来的地理发现中,基本上西方人是主角,他们在其他地区的探险活动,同时与殖民、征服、奴役、屠杀等活动相重叠。西方人对探险世界的描述,带有一种“以我为尊”的色彩,斯文·赫定的相关描写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种缺陷。但是,如果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不断挑战自我的角度来看,《从南极到北极》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在斯文·赫定所处的年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斯文·赫定通过对自己和其他探险家经历的叙述,描绘了一幅人类如何挑战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探索未知区域的画卷,即便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这样的经历依旧值得回味。
庞贝古城
君士坦丁堡
吉萨的大金字塔
富士山
这部作品的中文版近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根据麦克米兰版本翻译。在本书中,斯文·赫定用了一章的内容讲述他在中国的游历(时间大概是清末民初),我们选摘了体现他的中国印象的一部分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一个中国学童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天圆地方,中国为地球的正中心,在这种解释上被称为“中国”。其他的国家都在中国外围,是它的附属。
皇帝被称为“天子”,手中握有至上的宗教和世俗的权力。在他即位后,给予自己的统治时代一个独断的名号,这也成为他自己的名号。他独自一人从儿子中选拔继任者,如果他没有子嗣,就从最近的亲属中选出,并将他未来的继任者过继过来,这个继任者要向他和他的祖先祭祀。黄袍和五爪龙是皇家的象征。皇帝无限凌驾于自己的臣民之上,能够和他说话的人屈指可数。几年前欧洲驻北京的大使请求每年新年去问候皇帝,他们被允许了,却没有和皇帝说上话。
北京的城门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具传统的国家。在尼尼微和巴比伦时代,她就达到了很高的文明水平,并延绵了4000年,而且没有衰落的迹象。西亚就像一个大坟场,有过去时代数不清的墓碑,毁灭性的外来民族,各种族的王朝兴衰相继,但中国却依然如故,与外界隔绝的地理位置和人们对接触外来者的排斥是部分原因。对于旧物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怀念让新的一代和之前的每一代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长城中
公元前两个半世纪,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建造了长城——空前雄伟的人类建筑。长城长1500英里,高50英尺,底部厚26英尺,顶部厚16英尺。瞭望塔以一定的间隔分布,到处都有门,它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废墟,特别是西段,在一些地方只剩下一堆土丘。
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巨大的城墙?中国人是一群和善的人,中原王朝将自己围在城墙里来抵抗外部的入侵。在中国,1553座城镇都有高大的石头城墙,在公元前3世纪伟大的皇帝自然想到用建造城墙的方式来围住他庞大的帝国。来自北方的威胁是主要的,那里生活着突厥人和蒙古人,他们是勇敢好战的骑士。对于他们来说,中原王朝的墙是无法攻克的障碍。但在这个意义上,这堵墙也影响了欧洲人的命运,因为这些狂野的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南下中原遇到阻碍后,转而向西,在4世纪和阿兰人一起,进入欧洲广袤的区域。
但长城不能永远保护中原王朝。1280年,它被成吉思汗的孙子、马可·波罗的朋友和赞助人忽必烈征服。忽必烈也是一个伟大的建造者,他下令修造了从北京到位于上海西南方的杭州的大运河。他认为南方省份丰收的稻谷应该也让北方地区享用,之前稻谷只能通过帆船运输走海路,经常会暴露在日本海盗的攻击之下。现在帆船可以安全地航行在这个国家新的水道中。帝国的水道有840英里长,跨过黄河和长江,如今依然在使用。它是几百年前元朝统治的纪念碑。
中华帝国的全部领土加在一起是英伦三岛的15倍,人口则是10倍,有四亿三千三百万。这里气候良好宜人。冬夏温差很大,在南部,几乎如热带地区一般炎热,土壤非常肥沃。整个区域遍布众多大河,用于灌溉和运输货物。西部有巍峨的高山,是西藏众多山脉的延续,越往东越低。中原的大部分区域都是丘陵,沿海地区则是低地,18个行省中有6个省的边界是海岸线,那里有着数不清的优良港口。中国接受了大自然全方位的馈赠,群山之间是数不尽的矿产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因此它的未来是有保证的,假以时日,中国的发展将超过美国。
众所周知,一个拥有曲折海岸线的国家会较早并且会大范围地得到发展。因此,希腊在古代就是知识和艺术的发源地,欧洲如今支配着世界其他的地方。因为居住在这样的海岸的人会更快也更容易地和周边地区往来沟通,商业交流有利于他们开发资源和创造发明。但中国却是一个例外。中国人从来没有利用过自己的海岸,相反,他们避免和外国人接触,他们在自己的疆域内发展,因此文明极为奇特。他们的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但却是精妙而最令人尊敬的。
公元前2000年,中国有了书写文字,之后他们发明了毛笔,如今依然在使用。他们研磨出黑玉色的墨汁,用笔头蘸取墨汁,在书写的时候直直地握着毛笔。制墨是他们的秘诀,我们在欧洲使用的“印度墨”就是来自中国的。公元100年,中国发明了纸,在罗布泊一个如今游荡着野骆驼的古城里,我曾发现一沓写着中国字的纸质信和档案,它们自公元265年后就被埋在那里。
斯文·赫定所骑的骆驼,旁边是古拉姆·侯赛因
在公元600年,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而欧洲直到850年之后才发明出来。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掌握了磁化针,并用此制作了罗盘。中国人还比欧洲人更早地掌握火药。3000年以前,中国人已娴熟掌握青铜的浇铸技艺,在这个国家里依然可以找到极其美丽的青铜器——装饰着狮子和龙的有足圆鼎、花瓶、盘子、杯子和罐子,都是用黑色的沉重的铜制作的,有着精致和极为艺术性的细节。制瓷业在康熙和乾隆时发展到极致,瓷制花瓶、碗和盘子是如此的巧夺天工,以至于不管是现在的中国人还是其他人都无法企及。色彩的搭配和釉色会让所有的鉴赏家敬佩,这一时期的瓷器物件如今是极其稀少的,因而价值连城。在日本,我看见一个小的三足的绿色中国盖碗,价值1100英镑。和康熙时期的瓷器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生产的最好的瓷器也相形见绌。
中国的语言和这个伟大国家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每个词都是不会变形的,当我们说“去,去了,已经去过,将要去,应该去,准备去”,中国人总是会简单地说一个“去”字,它准确的含义以这个字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或在固定辅助词的帮助下确定,举个例子,“我明天去”,“我昨天去的”,这里未来时态或过去时态由词语“明天”和“昨天”指示出来。比如,一个字“li”,也许有很多个不同的意思,它表示的准确意思取决于它的声调,以及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它之前或之后的词语。中国语言有很多种不同的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官话(mandarin)或知识阶层的语言。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书写方式,而中文有24000个单字,在中国,只有二十分之一的男性和百分之一的女性会读写。
中文文献极其丰富,几乎是读之不竭。在欧洲依然处于青铜器时代的时候,中国已经发展出高度的高雅文学。从公元15世纪至今,时代变幻,历史记载却不曾间断。当北方的维京人经由海路进行掠夺性的突袭,并且树立起如尼文的石碑,一本名为《元和郡县图志》的地理手册就在中国出版,收录了翔实的地图。多亏了他们的编年史,让我们可以追溯远至4000年前的历史,而所有这些编年史最显著的标志是它们严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有的史籍都涉及即使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中国的书籍也非常便宜,每个识字的人都能拥有一个相当大的图书馆。当我们听闻乾隆皇帝的藏书阁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它的目录都有122卷,就多多少少知道中国书籍的数量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