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表情包能让你在朋友圈中一举夺魁? |
微信7.0.9版本更新后,朋友圈炸开了锅,放眼望去全民斗图力争上游,有人对于玩法的多样表示欣喜若狂,也有人对于图片的泛滥以及文字的退隐表示深沉的担忧,这些我们都暂且存而不论。今天我们打算从一个相对专业的角度,来为老中青三代人倾情解读那些令人迷狂的表情包,以及如何学以致用地在朋友圈中成为最闪亮的那颗星。
1.简单的动态互文
最初较为常见的自定义表情包是图片类或文字类表情包,图像和语言文字是相互分离的单质符号,符号的意指过程是静态的。图片类表情包包括两类:第一类语图符号视野下的自定义表情包研究是单个的图像表意,它包括静态图片与简单的没有产生叙事意义的GIF动画,其意指方式主要依靠如皮尔斯符号学理论所说的图像的像似性/相似性特征,在语境中图像自身发挥修辞作用进一步实现其表意目的。
如图1截取的是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白展堂的表情,图像符号意指难过的心情。图2是拍摄的动物图片,小狗的神态因为与人类神态相似而意指一种不屑的、不在乎的情感表达。第二类是动态视频,包括连续的图像叙事(图3)和不同场景下图像的并置(图4)两种意指方式,均是依靠多个图像之间意指的相关性和连续性进行表意,虽然图片“动起来”了,但是就意指的过程而言,此类表情包仍旧是单质符号的静态表意,符号和表意之间的关系仍旧是单向的,直接而简洁,不需要经过意指的断裂、跳跃和缝合与双向交互。
图1
图2
图3 小男孩、小女孩帅气地戴上墨镜,轮到胖鸭它却戳到自己
图4 猫和黑人随着音乐律动撅起屁股扭动
文字类表情包也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艺术美化类文字,文字的线条变形、文字被填充上色彩。这类表情包大多是简单的交际用语,比如你好、谢谢。虽然包含着图画元素,但从意指方式和意指过程看仍属于纯文字类(图5)。第二类是词组或句子类文字,这类表情包是文字的图像化呈现,以图片形式被“甩”出,文字经常是网络流行语(图6、图7),比如“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会到达彼岸”“这就是社会”“我只是个老实本分的读书人”“你总是这么优秀”“不好意思我的手机只剩百分之九十八的电了,先不说了”,此类意指方式在语境中通过隐喻、提喻、转喻、反讽实现语言符号意义的异中取同、分而求合、同中显异、合中求分,在相近或相互冲突的张力中表意。与图片类相似,文字类表情包仍是单质符号并且是一种静态的表意过程。
图6
图7
2.在断裂中表达含混与徘徊
就表意实践中的视觉表达、意义表达和情感表达三者之关系来看,自定义表情包的符号意义生成从传统符号形式相对的直接性、明确性转变为自觉追求的含混、延迟与徘徊:传统符号学从看似无休止、随意的能指游戏(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符号)中总能得出一组最终意义,这组意义相对直接而明确;而自定义表情包的意义和情感之含混和徘徊则指向一种多义性———每一个符号形式、各个符号形式之间都可以产生潜在的无穷的意义,意义与情感的产物无法把握,能够把握的只有意义与情感在符号互文中的建构过程。
目前最为流行的自定义表情包类型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往往不是绝对清晰明确的而是在意义的延迟中,图像和语言符号的意指含混于一体,形成“无秩序”“无组织”的浑融性表意整体,意义与情感在不断地徘徊、悬置、疏离状态中进行表达。
自定义表情包中,真人类表情包在创作与使用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话题性最高。此类表情包的制作往往置换掉图像原有的生存环境,通过涂改和拼贴“偶像”身体解构“各类景观化的身体符码”,以拼贴的方式附加新的环境进行意指表达,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意指对图片原生意指进行颠覆,文字与图片的意指缝合使角色“降格”并产生新的虚构小叙事,赋予图片“是其所不是”的意义,造成具有张力的娱乐性审美效果。
图11、12原图中的悲伤痛苦气氛以及人物的“偶像”身份因为与其意指完全无关甚至相反的文字互文而瞬间解构,文字的调侃意味以及图文之间意义的反差造成了“悲剧变喜剧”的诙谐性娱乐性效果。图13、14中的图与文都是影视剧的截图,其语言文字先和原生语境脱离,从对图像的附加状态解脱,反之对抗图像之表意。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但是,当我们细细深究其意义和情感表达的明确意指时会发现,从宏观上看这些表情包都是以幽默调侃的文字、嘲讽的言语和反差性、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的语图互文之意指方式来表达年轻一代具有的后现代精神中的诙谐、戏谑、反讽、反权威的情感态度。但具体到微观、个性化层面,首先,这些表情包的图像是截图,图像从原生语境脱离后就迅速遵循浅表化、非线性、碎片性原则,此时该图像的意指具有意义的隐喻性,赵宪章在研究符号的实指与虚指时指出:图像符号本身遵循“相似性”原则,并被严格限定在视觉的维度,从而先验地决定了它的隐喻本质。
因此表情包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图像和文字两种符号表意之间徘徊,也在图像的原生语境和语用语境的意义生成之间徘徊。其次,这些表情包中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更是含混和徘徊的,比如,“好久不见,你过得好吗”既可以用于两个天天见面的熟人之间的聊天,表达的或是反讽的态度或是为了打开话题问好的戏谑态度;还可以用于两个熟悉的好久不见的朋友之间,表达又是亲昵又是逗趣的态度;而当表情包的使用者是不熟悉网络流行表情包、不熟悉“雪姨”表情“梗”的人,或许这仅仅表达了打招呼的礼貌态度。可见这些表情包都未标明一个真正的相对明确的意义和情感,而是在语图互文的含混意指中传达一种类似于“情调”和“氛围”的意义与情感。
自定义表情包在视觉、意义和情感表达的含混性与徘徊性在近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利用语言文字的谐音和与谐音表意相关的图像来进行意指表达(图15、16、17)。“我的马鸭”是“我的妈呀”的谐音,图像则配以头是鸭子的马奔跑的画面,其视觉、意义、情感表达完全处于一种交融、交织的状态,语言和图像首先各自的表意是含混的,其次二者的互文也处于一种徘徊状态。图17中,图片是影视视频中人物一个动作的截图,动作看起来像是要抱住自己,加上人物看起来“不高兴”的表情,表情包制作者利用文字的谐音意义配以“自抱自泣”,同时给人物涂鸦上两行泪水,新的图文意义不仅仅来自图片“是其所不是”的图文语义冲突,对不了解原生语境的观者来说文字的谐音修辞、语图的拼贴也足够风趣幽默,其视觉、意义和情感的表达同样处于浑融的含混、徘徊状态中,似乎难以“言明”。
图15
图16
图17
3.我们为什么需要表情包?
表情包为何会从单一的图像/文字表意发展至图像和文字互文的符号表意方式,并且后者成为如今其意指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主导形式? 实际上,意指方式从单质性、分离性走向多元异质性、跨界性与统一性,意指过程从静态转为动态互文的符号表意实践背后蕴含着整个时代的文化语法,概要地说即后现代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两点:后现代主义解构与拼贴、娱乐性与消费文化。
首先,语图互文多元异质的意指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拼贴。哈桑在《何为后现代主义》一文中将后现代主义归纳为:“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构成主义等。”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给人一种拼贴感,与此相应的是情感和历史感的消失。费斯克也认为拼贴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 。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
表情包的语言与图像符号表意的缝合实际就是一种解构与拼贴,原本完整的文化一元体被解构为碎片———图像与图像、图像与文字、文字与文字、图像与语境、文字与语境之间都不再需要特定的关系,可以随意脱离也可随意聚合;同时,来自各个不同文化一元体的文化模式以不同的符号意指方式随意拼贴组合,不同时空中的文化类型并置在一个新的文化整体中,具有多元包容性。
语图表意方式的拼贴消解了“一元权威”与“二元对立”———语图互文的符号新形式中,各个层面的符号都由于抹去了“历史深度”而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中心指向的思维模式被多元化的后现代视角取代,每一符号“曾经拥有的自属空间消散在同一的空间之中并达成共识” ,不同层面的符号、同一符号的不同侧面都并置在同一空间而达成同一。所谓的“权威”“真理”“真实”“神圣”与“摹仿”“虚拟”“想象”“世俗”之间的高低优劣之分界线在后现代文化中模糊了。
比如,“杜甫很忙”表情包,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插图———1959蒋兆和创作的《杜甫》———被人们涂鸦成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的杜甫形象;再如“政治宣传画”表情包,人们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宣传画或教科书中的经典图像配以网络流行文字重新表意。前者是对传统、权威、习惯性美学思想的颠覆、对抗,也是对身体规训的逃避,是欲望表达的释放;后者是对宏大主流叙事的解构,代之以浅层的、非线性、简短的图文重新叙事,从而逃离身体操控、嘲讽和消解权力话语。解构和拼贴所蕴含的抵抗意味也是表情包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其次,后现代文化处于消费社会中,追求娱乐至上、视觉快感与感性愉悦,追求世俗化、张扬个性的消遣。表情包通过想象性怪诞诙谐的拼贴、审丑的反讽的异质符号的意指缝合实现了审美的欲望化和娱乐性甚至还有奇异的狂欢化。正如巴赫金所说,笑(诙谐)不仅帮助人们共同发泄不满情绪,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积极的主人公”,“怪诞风格的本质就是现实的各种异类因素的奇妙混合,就是打破世界通常的秩序和结构,就是形象的自由幻想性和‘热情与嘲讽交替’” 。后现代的流动空间以及文本的流动性使得表情包的表意实践能够实现快感的生成并产生虚构的自由,为各种异质同构创造了可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