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巨匠杰作,点亮第一盏辞旧迎新之灯 |
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今晚,由上海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出品的“别克大师系列”上海大剧院2020新年音乐会拉开序幕。今年的新年音乐会是上海大剧院邀请国际指挥大师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共同打造的第六个“古典之夜”,由意大利指挥大师法比奥·路易斯“接棒”,呈现罗西尼、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三位巨匠的杰作,以轻松欢快的曲目为今年大剧院的三场新年音乐会点亮第一盏辞旧迎新之灯。
在12月28日举行的“对话大师”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此次前来指挥新年音乐会的两位著名指挥家——法比奥·路易斯和叶聪对谈,聊聊他们的指挥生涯以及对新年音乐会的看法。
对话大师
Q1:两位指挥同时完成一场新年音乐会其实是很少见了,两位之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法比奥·路易斯
没有,这其实是很不寻常的。但我曾经与另一位指挥分享同一场音乐会的上下半场,当时另一位指挥是小泽征尔先生。因为当时小泽征尔先生身体不是很好,因此请我来分担了上半场的指挥任务。下半场是小泽征尔先生指挥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很好,因为两个人指挥同一个乐队,我们两人相识多年,这也是我们友情的见证。
叶聪
我现在想起来,也就是在上海大剧院曾经很多年前有一场音乐会,是中国和法国同时,有一个法国乐团,另一个是上海爱乐。我带着三个法国人跑到这里来指挥中国乐团,胡咏言跑到法国在那里指挥,同时通过卫星转播双向传送,基本上是他一个我一个,到最后是在一起。还不错,两个人第一个音在一起,最后一个也在一起。
Q2:我们知道叶聪老师今年带领的是中国民乐的乐团,Fabio是否有兴趣在自己的演出结束之后留下来听一下这支乐团的表现?
法比奥·路易斯
我很有兴趣,因为我之前并没有听过中国民乐的作品,也很好奇这样的呈现。我之前就知道叶聪先生的名字,但也没有现场看他指挥过,也很感兴趣。
叶聪
那你要小心一点,当心我突然把你拉上来指挥(笑)。
在今晚的演出中,法比奥·路易斯带领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演罗西尼歌剧《贼鹊》序曲、莫扎特《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和勃拉姆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三首乐曲轻快活泼的曲风,都十分适宜新年音乐会的欢乐气氛。
曲目介绍
焦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
歌剧《贼鹊》序曲
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诺·罗西尼出生于1792年2月29日,离莫扎特去世还不到3个月。因此,当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时,被比作莫扎特转世。
罗西尼的歌剧大多服务当时的趣味,目前仍在全剧上演的并不多,但他的序曲中却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旋律。《贼鹊》的序曲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歌剧序曲是人们入场就坐时的背景音乐,大致相当于今天演出开始的提示音。作曲家常在写完整部歌剧之后再写序曲,同一首序曲也会给不同的歌剧开场。
《贼鹊》的序曲十分轻快,罗西尼别出心裁地用两个小军鼓一左一右滚奏开篇,随后的军队进行曲不仅提示了部分剧情,在吸引观众注意力方面更是无出其右。又一次小军鼓滚奏之后,熟悉的旋律响起,序曲正式开始。观看歌剧首演的斯汤达回忆说,这是他所见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功”,其中又数序曲最为火爆,在第一个急板结束前,观众就沸腾起来,甚至自发地为乐队伴唱。而据说,罗西尼是在首演当天才创作的序曲,每写一页就扔给窗下的抄谱员,因为剧院经理威胁他说,要是写不完,被扔出窗子的就是他了。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
D大调第35交响曲,K. 385“哈夫纳”
《“哈夫纳”交响曲》创作于1782年,是一部为老家萨尔茨堡的老客户按需定制的作品。这个客户是西格蒙德·哈夫纳。莫扎特在数年前就为他们的一次婚礼创作了《“哈夫纳”小夜曲》。这一次,西格蒙德·哈夫纳晋封贵族,想请莫扎特为封爵典礼写一部交响曲。
实际上,莫扎特寄去的并不是一部交响曲,而是一部新的小夜曲。半年后,他请父亲寄回乐谱,删去了开头的进行曲和中间的一个小步舞曲,留下四个乐章,再加上长笛和单簧管,就变成了交响曲。
《“哈夫纳”交响曲》篇幅不长。首乐章十分特别,虽是奏鸣曲式,但效法的是海顿的单主题模式。开篇的弦乐齐奏节奏顿挫,跨度极大,气势惊人。这个节奏密集地贯穿在整个乐章,成了最令人难忘的特征。第二、三乐章遵循古典时期交响曲的惯例,但由于管乐的厚重和定音鼓的运用,气质上格外典雅持重。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似乎直接取自《后宫诱逃》,鼓号齐鸣,十分热闹。1793年3月23日,这部改编完的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皇帝约瑟夫二世亲临,据称“圣心大悦”,想必在半年前也令哈夫纳荣耀无限。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继承了让贝多芬“庞然无量”的三大素质,并在他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一方面,他把古典的交响写法(充分的动机发展)和充满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旋律结合了起来,加强并深化了交响乐中理性与感性的张力与平衡;另一方面,作为当时少有的“学者型”作曲家,勃拉姆斯凭着自己对音乐史的充分了解,在作品中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和素材旁征博引,使他的交响曲囊括了极为丰富的指涉,表现出丰厚的意味。
在攻克了《第一交响曲》之后,勃拉姆斯以极快的速度在第二年就创作了《第二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被比作温和的田园诗,仿佛作曲家是在“斗争与胜利”的《第一交响曲》之后小憩时信手拈来。但温和的外表之下,是同样复杂的创作构思。
第一乐章的开头,低音弦乐先后和圆号、木管对着话,随后,音乐仿佛还没醒来就要睡去,小提琴从高处拉出一条旋律才得以延续动力……在这令人舒适的音流之中,勃拉姆斯已经不动声色地埋下好几个种子,待乐章过半时才会开出花来,其中仿佛即将入睡时铜管奏出的三音动机竟是最为重要的之一。
第二乐章表面的抒情和平顺之下更隐藏着许多机巧。第三乐章几近天真,令人想到马勒20年后的《第三交响曲》中那个起初名为“草地上的野花告诉我”的乐章。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最轻快潇洒的乐章。它从整部作品开篇的素材开始,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音流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能量,最后在明亮的铜管声中结束。
曲目介绍作者系自由撰稿人、音乐译者杨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