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冷的《超级装备》受热捧:它带你走近超级工程内部,更走近制造奇迹的那些人
2019-10-28 22:36:32 作者:王彦

微信图片_20191028204836.jpg

提及工业题材纪录片,许多人第一反应恐怕是“高冷”。“西电东送”工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中国地铁建设速度的关键在哪里?三峡大坝下游船舶如何渡过百米落差直奔上游?一个个问号,都指向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却也一度让人心里打鼓:充满了工业冷硬感的画面、艰涩难懂的工程原理,如是讲述,普通观众能接受吗?

当三集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播完,这一疑虑完全可以打消。该片在全新改版的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相关时段的收视率同比提升200%。

在评论界看来,观众打开《超级装备》并为之吸引,因为该片不仅带领人们看见了外观震撼、足以能引以为傲的中国顶级装备,它更因为制作团队灌注其中的人文气息,而使得那些制造中国奇迹的人被推向前台,使得中国奇迹的缔造过程显得分外有温度。

微信图片_20191028204845.jpg

何为“超级”装备?

《超级装备》总导演、总撰稿韩晶回答:“我们定义的‘超级’,有的是体积最大,有的是功率最强,也有个子不大但是技术最核心的。”

该片围绕11个中国顶级装备展开拍摄,揭秘鲜为人知的装备制造过程,讲述人与机器的智慧碰撞,展现中国制造的进步与成长,也揭开中国工业的一角。

微信图片_20191028204832.jpg

比如,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它自重达到3000吨,挖掘隧道时能产生12000吨推力,是如今中国地铁建设的功臣。在它的帮助下,中国建设者大大缩短了地铁建成周期。而支撑“西电东输”工程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支持“西气东输”的20兆瓦电驱压缩机、当今世界唯一能开展四肢、骨盆、全脊柱手术的骨科手术智能机器人等,都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超级核心装备”。

微信图片_20191028204931.jpg

《超级装备》里,举目皆为当今中国的尖端装备,这些装备对于许多重大工程,往往是核心所在。而对于摄制团队来说,核心难题至少有两处:其一,每一个庞大又精密的超级装备,都需经过一道有一道严苛且繁琐的工业流程。怎样将神奇的蜕变过程表述得更专业、准确,对于“全文科生”的团队而言,是巨大挑战。其二,看似高高在上的尖端装备,怎样让它们接地气,亦是叙事关键。

当我们走近拍摄团队,有些问题自然解开。《超级装备》由央视纪录频道投资,工业和信息化部协拍,上海视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承制。这支上海团队,此前多聚焦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超级装备》是这支“文科生”团队首次接触工业题材。

为了不负中国的超级装备,团队历经三年又八个月、1300多日夜,走过38个城市与地区,走访了30余家装备单位、296名参与者,累积10余万字采访笔记、8000多个镜头、20T珍贵视频素材,最终才凝练成总共150分钟的三集纪录片。

微信图片_20191028204841.jpg

有了扎实的“功课”做底,但团队并没打算将这部工业科技题材的纪录片打造成一本工业流程说明书。韩晶说,一旦全员文科生的团队在工程师与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啃”下专业上的硬骨头,如何展现装备背后的人文气息,则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

《超级装备》播出后,观众们发现,该片在展现工业世界的宏伟、追求影像的震撼和史诗感的同时,也通过镜头语言的创新和生动形象的解说,将枯燥的原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深奥的技术浅显化

比如,展现百万级核电转子的制造过程,该片用“烈火焚身”来描绘它十三次的淬火冶炼,用“千锤百炼”来形容它长达几十小时的浇铸锻造,用“千刀万剐”来比喻它被切削打磨,用“吹毛求疵”来刻画它严苛的质检工序。拟人化的表述方式,把冰冷繁琐的工业流程,变成了有温度、有弹性、可延展、人性化的奇迹诞生过程。

微信图片_20191028203214.jpg

韩晶说,机器是没有温度的,而人却是有温度的,有温度的人制造的机器,有温度的人拍摄的机器,就不再是冰冷的了。装备服务于人类,人类受惠于装备,从这个角度出发,所有人都不是中国工业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从这一视角出发,团队发觉了很多温暖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91028203218.jpg

比如,世界上铲斗容量最大的矿用挖掘机的主任设计师王晓明,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造挖掘机。他说上万个零部件随便一放,他就知道哪个零件是在挖掘机哪个部位的,干什么用的。

微信图片_20191028203222.jpg

工业母机的超级医生张东元,小学文化水平,自习夜大毕业,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把简答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三十九年来,他每天坚持写工作笔记,包括双休日也不间断,积累了上百万文字。他希望,当自己不在的时候,这些笔记能够帮到别人,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

微信图片_20191028203227.jpg

智能辅助医疗领域的先行者田伟教授,让团队在拍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时,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名脊柱神经瘫痪的儿童,在医生已经宣告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的情况下,骨科手术机器人却赋予了他新生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191028203238.jpg

看看这样的拍摄日志,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中、在炙热滚烫的炼钢炉旁、在一道道刺眼的氩弧光里度过每一天,这是装备缔造者的日常,也是《超级装备》在国际化语境下讲述的中国故事。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