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件作品集结沪上,呈现本土艺术蓬勃的原创力
2020-11-19 21:12:37 作者:范昕

陈雨桐+《网》综合材料 120_60cm.jpg

陈雨桐《网》,综合材料

上周末圆满落幕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上,全世界都为上海艺术市场的国际化氛围而瞩目。而12月1日将于抱朴美术馆启幕的“移动”——2020上海(长三角)青年艺术家第六回邀请展,则将向人们呈现申城本土艺术蓬勃的原创力。这是改革开放至今高校主导举办的最大规模以上海及长三角地域为主的青年艺术展览,将汇聚沪上及长三角地区各高校青年教师以及专业艺术家等优秀作品共计80余件,涵盖油画、水墨、漆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样式。

马良西游记 90 cm × 60 cm × 3 摄影及艺术微喷 2009.jpg

马良《西游记》,摄影及艺术微喷,2009

此次展览的总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远表示,艺术原创力可谓艺术生态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上海要做艺术码头,更要做艺术源头。而本土青年艺术正是这种艺术原创力的突出表现。他认为,上海一直是开先锋之派,上世纪30年代,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以其丰富的形态,开拓之精神享誉华夏内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朝着国际化大都市迈步,文化艺术更成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驱动力。这次展览,秉承着“海派”的开拓精神,在举办了五次上海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的基础上,继续以“移动”这一特有的主题,来彰显那些敢于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具备拓展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年轻艺术家们。

赵强飞翔 100 cm × 100 cm 陶瓷 2019 .jpg

赵强《飞翔》,陶瓷

“今日‘移动’的瞬间,或将成为‘海派’未来的历史。”王远透露,这次展览尽管在不同寻常的年份举办,却首次将范围扩大到长三角,希望能借此有效促进上海城市的创新发展,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艺术交流。

吴登央 生如夏花 系列3 50 cm × 50 cm 纸本综合 2019.jpg

吴登央《生如夏花》系列3,纸本综合,2019

此次受邀参展的青年艺术家,由上海及长三角地域各大高校20余位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推荐产生。参展作品均获得学界认可,具有精致度与代表性,并且有意识地打破了以往架上绘画居多的局面,更多地纳入影像、装置、多媒体作品,倾向于艺术的前沿探讨。例如90后艺术家王满带来的《七日永恒》,就是一件用iphone手机拍摄的影像作品,灵感来自在云南度假时看到洒满月光的洱海宛如隔着纱的梦境。武希文的装置作品《热带》则混搭了仿真植物、造雾机、水晶吊灯、油汀等现成物,用以让人们感受置身的某个空间中正在发生且不断发生的变化。这些有着多样化形式的艺术尝试,既呈现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也反映出在城市驻留中年轻人对世界的不同感悟,其中一些作品即用艺术表达对疫情的思考。

王满 七日永恒 尺寸可变 IPhone 2016 .jpg

王满《七日永恒》,IPhone,2016

“今天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需要高校更积极地作为,发挥更多的作用,包括学术含量、价值导向等。”王远坦言,高校主导的这样一类展览不能局限于小圈子、象牙塔,而应为更多的人看到。提供给青年艺术家的展示、推广、提升的平台大了,他们才更有可能获得生长力,最终汇聚成一股值得关注的本土艺术力量。

武希文 热带 尺寸可变 仿真植物 造雾机 水晶吊灯 油汀 声音装置等 2019.jpg

武希文《热带》,仿真植物 造雾机 水晶吊灯 油汀 声音装置等,2019

黄昊鸟语 166 cm × 55 cm × 59 cm 老榆木 陶瓷 2020.jpg

黄昊《鸟语》,老榆木 陶瓷,2020

翟轩弘 20190318 布面油画 130x90cm 2019年.jpg

翟轩弘《20190318》,布面油画,2019年

作者:范昕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