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脉绵延:作家与评论家群生气盎然
2021-10-20 16:36:50 作者:叶杨莉

10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作为国内颇有声望的中文重镇,七秩华诞,与师大同庚,6000余名华东师大中文系的系友们在线上线下相聚,追慕母校春华秋实,共话师生情谊。李其纲、沈习武、朱桦、格非、王为松、阚宁辉等系友代表同时与会,来自复旦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部门代表、退休教师代表及在校师生代表现场出席大会。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等兄弟院系的代表,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华东师大中文系送来了祝福。

校领导.jpg七十年来,中文系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发展休戚与共,命运相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首先致辞:七十载弦歌不辍,薪火绵延,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文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1980级系友沈习武致辞,表达对母校中文系的眷恋与感恩的情怀。

华东师大中文系的魅力:

固本开放,厚重灵动

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庆70周年之际,中文系也迎来了70华诞的高光时刻。中文系是华东师大最早设置的11个系科之一,由著名作家许杰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施蛰存、史存直、程俊英、徐中玉、钱谷融、王元化等著名学者先后执教于此,可谓人文荟萃。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与前行,中文系已经学科齐全,建制完整,成为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文.jpg

“对一个人来说,行年70,最好的境界是成就自己的品格;对一个系来说,70年光阴,最好的状态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在致辞中总结:华东师大中文系经过七十年的磨砺与沉淀,已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与文脉传统,他概括为:“固本开放,厚重灵动。”固本,强化中国文化之本;开放,吸纳海外优秀文明;厚重,突出中文经典;灵动,闪耀理想光芒。在包容、多元和开放的氛围中,一方面以真切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求进步、关注人生、情怀社会;另一方面以大胆的探索精神,不断开放,敢于先锋,勇于开拓文学的无人区;再一方面,吸收深厚的学养,形成从容、雅致的文学气度。学脉滋养文脉,文脉活跃学脉,两脉相会,互相辉映,光彩熠熠!

微信图片_20211020153546.jpg

在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文系1981级系友格非作为校友代表致辞,他深入细致地梳理了中文系对他成长的影响。“对写作和文学创作的高度重视,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传统和显著特色,并一直保持至今。”格非认为,当时的华东师大中文系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的实践,他在这些尝试练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上创作道路。

微信图片_20211020153557.jpg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中文系1985级系友王为松在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他回顾自己在中文系求学的经历,引用刘永翔先生《荷花赋》,给“爱在华师大”的“爱”赋予新的诠释:爱在校园风景中,在教学风格中,更在大师风范中。中文系的大师们言传身教,也教会学子们读书与做人的道理。有怕有爱,才是中文系的长青密码,源于文学的怕与爱,在离开校园后,就成为了中文学子对社会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11020153649.jpg

七十载文脉绵延:

文学写作与大学文化

自今年4月起,华东师大中文系为“建系七十周年”筹备策划了系列活动,与华东师大图书馆合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正是对华东师大文脉的一次清晰的梳理与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有着“作家群”的传统,走出以戴厚英、王晓玉、赵丽宏、王小鹰、孙颙、陈丹燕、格非、李洱、毛尖等著名作家为代表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形成高校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景。

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认为,华东师大同样有影响深远的批评家群,他们与作家群一同构成了中文系的活力、锋芒与精彩,形成华东师大的文学生态,在全国都是一个亮眼的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发布公告以来,主办方共募集到校友们捐献或借展的文献、手稿、照片、获奖证书与重要书系等珍贵文献资料近四百份。经过整理与筛选,全面展示华东师大七十年流水年华、诗书漫卷的文学之旅,10月11日,“斜雁书远天”正式开始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展出。展厅内设有书稿、手札、手迹、书信、书法、视频等展品,以传统纸质和手作的方式,让往日的文学之光与互联网时代的学子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教授提到,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体现出手写和纸质出版的精神和温度。华东师大作家批评家群不仅在校内存在,而且已经开枝散叶,华东师大人文底蕴深厚,文脉源远流长。

微信图片_20211020153143.jpg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与批评家文献展”开幕式当天,华东师大中文系邀请了不同阶段毕业的作家、批评家校友返校,并举行“文学写作与大学文化”研讨会。参会嘉宾和校友从回望个人在校学习经历出发,就当下文学写作所面临的生态与路径、华东师大作家群与批评家群的文化特征、华东师大中文系的系史传承与学科教育等方面对谈交流,畅所欲言。

“思想的碰撞是上世纪80年代很好的传统,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多样性首先是来自宽容和包容的传统。”在上海大学文学院蔡翔教授看来,华东师大的宽容性,能容忍彼此,更能交流和碰撞,尤其是能在大学严谨的学术传统中带来视野的开阔和持续的创新,这很不容易。他引用汪曾祺先生的“无机心,少俗虑”为华东师大作家群和评论家群的特征做总结。

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以魏晋时期的文人,来类比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作家群与批评家群,华东师大文人群体有种当仁不让、逞才使气等气质,能在人群中迅速被识别出来。可以看出,华东师大对人的塑造有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流传有序的传统,这是由它的个性和丰富性支撑起来的,形成一种群体的群像。

微信图片_20211020163036.jpg上世纪80-90年代,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开创了文学与思想互动的新潮流,丽娃河畔独特的文学氛围与思想气息,让华东师大成为令人神往的人文空间。华东师大中文系1977级系友,批评家王晓明在研讨会上发言,他以“明知手低,依然眼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概括一代中文系学子的精神面貌,他认为华东师大的文脉传承,传的不仅是学问和才情,更重要的是精神。眼高如果只是因为才情,是不持久的,真正的眼高来自于理想。他说,要避免随着衰老和才情的消逝,眼越来越低。

华东师大中文系1983级系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洱通过视频表达了对中文系和师长们的感激之情,他回忆了在丽娃河边、夏雨岛上、阶梯教室里度过的大学时光,“我们都能够听到蔡元培先生当年提出来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回声。华师大的风雅有目共睹。如果说寻找自我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那么对我们来讲,一个真实的,可以不断丰富的自我,是在师长们的悉心培育下诞生的。”

微信图片_20211020163044.jpg

传承师者人文气韵:

根植下深深文学之梦

“我们老师的气韵,他们的教养,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在我们身上真的可以领受到。”1961级系友、作家王晓玉表示,作为六十年代的校友出席本次会议,正是对华师大悠久文脉的历史见证。自己后来再动笔写作,很大原因是受到了当年在华东师大读书的氛围影响,领受到了那个年代老教授们身上的人文教养、气韵,对文学的理解,从而根植下深深的文学之梦。

1981级系友、批评家杨扬认为,华东师大作家群与批评家群的发展与老师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写作就自然而然地坚持下来。因此,华东师大拥有不容忽视的批评家群体,而华东师大的作家阅读量很广,如格非、李洱小说中引经据典的写法,非常具有华东师大中文系的特色。

1984级校友、批评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向母校中文系提出中肯而实际的建议。他认为历史中有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书写历史。目前华东师大文学大事记的写作是一个起步,应该持之以恒地书写系史;要凝练出华师大作家群、评论家群最核心、与众不同的人文特性,呈现华师大中文系的文脉和特色。

微信图片_20211020163025.jpg1982级系友、批评家王雪瑛在会议中发言,如果把我们人生比喻成长篇小说,导师钱谷融先生对我来说就是经典。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阅读这部经典,得到不同的收获。她从人文之光、文学之魅、汉语之子三个方面讲述华东师大中文系对自己的影响,教会她如何向外关怀世界,向内认识自己。她说:“我在华师大中文系学习了整整7年,有幸在现实中相遇了八十年代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在阅读中相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大潮,从此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和精神在我的心灵中展开对话。”

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王晓玉、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格非、李洱七位作家追忆华东师大校园生活的最新访谈视频。从华东师大中文系走出的作家与批评家,在回忆校园生活与写作历程时,常常提及的,也是那几位老先生的名字: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王元化……他们的学问、人格与处世态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华东师大的中文学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殷国明,1980级校友、诗人徐芳,1983级校友旅加作家曹宇,1985级校友、作家朱惜珍,2010级校友、评论家胡笛,2010级校友、评论家翟月琴回忆了当年的校园生活和人文氛围。

七十载弦歌不辍:

文学初心与创新发展

1978级系友、批评家毛时安真诚描摹自己对文学的初心,他认为对文学的追求也是对信仰的坚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论顺境逆境,关键是走自己的路,不要在意别人的风风雨雨。对华东师大来说,永远要保持开放的传统,让师大的文脉像丽娃河一样在地球上流动、延续。

“爱在华师大,是大家熟悉的话,我想这个不专指爱情,更多是讲精神的自由,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精神气质。华师大中文系留在我心里的气质:自由加专业。”1999级系友、评论家来颖燕认为,自己在华东师大学习的岁月让自己既能沉浸其中,又能找到观察点,慢慢地呈现自己的个性。中文系熏陶我的是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培养学生超脱的气质,有别于现实的人文精神。

微信图片_20211020164528.jpg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从教学出发,希望华东师大作家群和批评家群应该依然在专业领域之外保持业余的状态,锤炼个人的心性。1993级校友、评论家董丽敏,指出学院类的文学写作确实面临很多挑战,学院派文学的思考要和转型的中国联系在一起,学院派的写作应该有一种引领性。

1994级校友、翻译家于是回忆当时校园内的外语氛围,华东师大作为当时全国四所特批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在英语教学上为同学们提供了浓郁的双语氛围,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也让她与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翻译结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作为华东师大出版家群代表发言,她指出,出版在文学中的重要连接作用。钱谷融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建社初期的副总编,历任总编中大部分都出自中文系。她希望母校中文系系继续为出版社输送优秀人才,对学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211020155056.jpg新世纪以来,从华东师大中文系走出的作家格非、李洱先后获得第九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等文学奖项,在青春文学、“80后”文学的热潮中,一批新生代作家又茁壮成长,形成了“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现象。2018年,华东师大中文系组建的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成立,著名作家孙甘露任研究院院长,多位文坛名家来校担任导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继承“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文学传统,师生的作品多在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相关小说集以及首届学生的作品集已陆续出版。

微信图片_20211020163010.jpg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系主任文贵良教授透露,中文系将出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我们的八十年代》,将完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建系70周年大事记》和《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大事记》。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书写的这条文脉将绵延百年,生生不息。


作者: 叶杨莉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