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亲笔写下一万多张诗歌般的说明文字,他用一生践行“永远地创造有益人心的作品” | |
2021-11-08 16:17:08 作者:李婷 |
他是琉璃工房创始人,被公认为华人琉璃艺术的先锋者、奠基人;他在文学、电影领域亦成绩斐然,学生时代便写就剧本,在初中写的一份剧本手稿上,学校老师批注他小说、电影看得太多,希望他把精力放在考试上。
在张毅辞世一周年之际,琉璃工房另一位创始人杨惠姗以策展人的身份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为其举办《WHY GLASS?至善前行——张毅创作回顾展》。此次展览不仅展出张毅的琉璃作品,更有他从文学、电影到琉璃艺术的毕生创作精华,包括工作物件、手稿、文件等,让观众得以近距离了解张毅的一生创作与贡献。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多面红白相间的展墙上贴满了张毅为琉璃作品写下的诗歌般的说明文。
“三十三年来,一万多个日子,张毅从未停歇的一字一字写下每件作品的思想与情感,即使后来手肿体乏之际,他仍提着重如千金的笔,一笔笔写着新作品的说明文。那是要多大的坚定的信念,才能有这般的热爱。”展览现场,站在由张毅三千多张说明文卡组成的手稿墙前, 杨惠姗湿润了眼眶。
张毅19岁即发表小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亚洲电影圈佳作不断,斩获金马奖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等奖项。
1987年,张毅与杨惠姗一同投入现代琉璃艺术创作,创立琉璃工房研究起复兴失传的汉代琉璃烧制技法,并且透过国际琉璃艺术大展、在大学成立艺术研究室、建立博物馆等,推动并打造了如今华人世界的现代琉璃艺术产业。
张毅在成立琉璃工房之初,即将创作核心订定为“永远地创造有益人心的作品”。因此,琉璃工房的每件作品,张毅坚持一定要附上他亲笔所写的说明文卡,用有益人心和诗句般的文字,叙述每件作品的故事。其作品曾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本次展出的张毅琉璃创作,包括向自然之美致敬的“太湖石”、跨越挫折后的生命体悟“自在”、让法国百年博物馆惊艳的“焰火禅心”,以及东方水墨新里程碑的“一抹红”等四大系列。展览现场,一朵朵“琉璃花朵”引人关注。这是张毅在2012年创作的。他在沙模中预先埋入脱蜡花朵,直接在沙模中吹制花瓶,同时接合花朵与瓶身,让琉璃浆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奔放,凝结成最自然的状态。在充满不确定性中,展现了随性、不受拘束的生命禅意。“他希望不要让作品拘束,像是一个人,随心所欲,爱长什么样,就长什么样,无入而不自在;它是什么,就是什么,琉璃想发展成什么,就让它走到那里。”杨惠姗说,“张毅强调艺术是生长于文化的土壤中,深谙民族的叙事语言,文学与东方的禅意,是他鲜明的创作个性。”
2006年,张毅和杨惠姗创办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与上海这座城市结缘。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琉璃艺术收藏、教育、研究与欣赏的博物馆,它不仅开启了琉璃艺术领域的一片新天地,同时还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011年,上海博物馆与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结成了“姐妹馆”,推动了馆际交流与优势互补,实现了相互借鉴与携手并进的深远意义。
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会长杨志刚表示,张毅杨惠姗伉俪作为琉璃烧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传世再现倾心尽力。其美丽的人生和美丽的事业,为世界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虽然张毅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琉璃工房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初心不变,希望更多艺术家能够走进来,感受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的精彩。”杨惠姗说。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