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强强联手,捧出易卜生名作《培尔·金特》
2022-12-09 12:05:02 作者:王筱丽

微信图片_20221209115720.jpg

昨晚,上海戏剧学院2019级导演系、舞美系的毕业大戏《培尔·金特》在上戏实验剧院首演——丰富迥异的人物、现代简约的舞台设计风格、虚拟与现实相融的光影变幻,让观众一起步入了另一个时空。学院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强强联合、通力合作,让这部百年前的世界名剧再次绽放出熠熠光辉。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尔·金特”们在近一年间不断解读、不懈追求的心路历程。

《培尔·金特》是著名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最具文学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该剧通过主人公培尔·金特放浪、冒险、漂泊的生命历程,构建了一个世俗生活与魔幻传奇并存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21209115726.jpg

《培尔·金特》历来被称为“难剧”,上世纪8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首次将其搬上舞台。据导演、上戏导演系副教授张晓欧介绍,此次上戏版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从五幕38场删减到11场戏,由原来8个小时左右,改成现在的2小时时长,“我们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结构,以铸纽扣的人和老年培尔之间的对话作为贯穿,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进行反思。”

上戏版《培尔·金特》将主人公拆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分别由三个演员饰演,一方面是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另一方面为了加重全剧的思辨色彩,试图在呈现上追求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而剧中也使用了很多“间离”手法。

微信图片_20221209115731.jpg

毕业大戏是对一个专业四年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整个《培尔·金特》的创作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指导老师先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带领学生反复研读、领悟剧本,并邀请研究易卜生戏剧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据悉,《培尔·金特》的创作方式是工作坊式的,2019级导演系的14名同学既是这个戏的分场导演,也是演员,在排练厅进行各种样式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山妖王国”一场戏推翻重排了十余次。

微信图片_20221209115812.jpg

在排练间歇,导演张晓欧与这些导演专业的同学们曾探讨过这样的问题:1918年6月的《新青年》杂志推出“易卜生专号”,译介了《玩偶之家》等几部作品,如果那一期刊登的不是《玩偶之家》而是《培尔·金特》,中国戏剧会是怎样的一条道路?

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剧组自身就能够回答的,当充满奇异意象和寓言色彩的《培尔·金特》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时,相信观众也一起加入了这段思索的历程,不仅与创作者一同探讨“人应该怎样活成自己”这样的哲学命题,更是一同经历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之旅。




  作者:王筱丽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