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甘露“写得最好的一封情书”,《千里江山图》如何抵达上海深处
2023-03-30 19:28:02 作者:许旸

image.png

加印12次,登上各大文学榜单,获“五个一工程”奖,达成多语种输出意向,延伸发酵的关于“忠诚、信仰”的讨论在B站、豆瓣等平台成为热门话题,影视戏剧改编等正在推进……作家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后,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级作品。

“‘江山千里望无垠’——孙甘露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研讨会”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60岁以后,我的思想上确实发生很大转变。但如果要说什么派,我感觉我仍然是先锋派,我没有变过。”孙甘露坦言,写作前期大量准备中会发现,这段历史比现在能写出来的远远丰富精彩得多,比如结尾处许多读者揣度“浩瀚”身份,“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一个人牺牲,但小说却没有交代,正是希望读者用阅读来填充这个人物。”

他在作品里调动多年文学经验,创新主题小说的叙事范式,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塑造了陈千里等一批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如何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

277.jpg

正文34章,全书24万字,数十个人物穿行其中,《千里江山图》多线叙事齐头并进,将“千里江山”的宏阔时代与“万家灯火”的微观生活相结合,将彰显信仰之重与小说书写之轻盈相交织。

《千里江山图》没有出现过“爱情”这两个字,“孙甘露没时间给他们谈情说爱。读到最后,书里的人物跑在特务前面,为我们遮风挡雨,看到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爱,毫不犹豫地用肉身写下给上海的情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形容,这真是孙甘露“写得最好的一封情书”。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挚爱的只有我们曾经所在的地方,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我们,这也是我们唯一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地方。”在毛尖看来,作家不仅自己版本升级了,也让这个时代的爱情版本升级了。

《千里江山图》可谓小说时空的世纪转场——孙甘露曾为中国发明了“一门夜晚的语言”,过去主人公多生活在夜晚,但这部小说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开场,主人公“从月光下走到太阳下”,从梦游者变成行动者,“孙甘露也因此重新打造了小说和历史的关系。如果说以前文体形象是‘比缓慢更缓慢’,新世纪他创造了一种高速的行动美学。”

image.png

为了让细节更具说服力,孙甘露广泛搜集中共党史早期史料,深度挖掘龙华革命烈士生平事迹,查阅参考当时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风俗志等档案材料。一条马路、一件大衣、一出戏、一部交响曲、一道菜……建构出令人身临其境的空间感。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注意到,《千里江山图》的结构充满有余味的细节,比如小说中提到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一个女人的胭脂用尽、一个男人的猪肝汤、一封写给未来的信等。“信”也成了小说里一条不容忽视的暗线。“上海邮差”孙甘露不仅写出革命者舍生忘死“通风报信”,也意图借历史给未来“传递信号”。

全书终篇是“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眼里,这是孙甘露写给历史、写给上海的一封信,也是写给未来、写给“三四月间,桃花开时”春天的一封信,更是由孙甘露和他笔下人物一起用生命书写,一起用行动投送,由今天的我们一起用强烈的精神共鸣来接收和阅读的一封信。

image.png

“这座城市的1930年代不仅有欲望和享乐,还有阴谋与秘密。从这一点看,孙甘露还是原来的他。语言是构筑日常生活的外壳,先锋意味着打破语言的固有外壳,就像革命家用炸弹把语言的外壳炸毁。革命与先锋有着隐秘、共生的联系。”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认为,《千里江山图》触及了这座城市隐秘的存在,为理解上海增添了新维度。

在同济大学教授张屏瑾看来,《千里江山图》写作背后的内容、材料非常庞大,但小说写作节制,留白很多,写作筋骨有力,“一群年轻人汹涌着投入时代的热情,但整体调性是冷色调,热与冷之间的对照,显示出独有的艺术感。”

”好看、精彩,像戏剧剧本。”在《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看来,从《呼吸》到《千里江山图》,有一种继承关系。后者是从彼岸回到此岸,从精神气质上又是从此岸出发去彼岸。“这部作品里有孙甘露过去没涉及过的写法和节奏。明面上写地下工作、秘密转移这样的故事,但它又有一个上升来讲人的命运。”

《收获》杂志副主编谢锦为作品做过人物图谱,她发现其中呈现出有意思的散点辐射状况,“所有人看似不相干,但凌乱无序的背后,都有着自己内在的方向。广漠宇宙中似乎有一块看不见的磁铁,每个人的磁性,都决定了历史和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俊表示,《千里江山图》对类型小说作出了革命性贡献,“一部耐读、有整体感的小说,从多处关键性细节上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缜密。”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评价这是“一个无畏牺牲的、英雄的故事,这段历史写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华东师大教授罗岗认为,透过《千里江山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孙甘露这一代先锋作家。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谈到,小说“从高度主观性的语言变成冷静到零度叙事的语言”。

“先锋文学聚焦内心世界,而《千里江山图》开始向外部世界转化,从‘梦境’走向‘江山’,人物从‘沉思’转向‘行动’。”同济大学教授张生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文贵良注意到,“《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多以抒情为主,《千里江山图》是对中国短句叙事传统的回望,行动的诗学成为写作的重要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展认为,这部小说从情感线索出发来理解人物之间不同的政治选择,使人物之间的感情铺衬更自然、浓烈,被进一步阐释的空间特别大。

据悉,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收获》文学杂志社、《现代中文学刊》杂志、中国茅盾研究会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致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项静、方笑一主持。雷启立、汤惟杰、汤拥华、金理、黄德海、木叶、方岩、来颖燕、李海霞、凤媛、胡笛等评论家与会发言。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