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寄语|上戏院长黄昌勇:上戏“小传统”与中华文化“大传统”
2023-09-06 18:13:25 作者:黄昌勇

微信图片_20230906173725_副本.jpg

九月,相逢相聚的季节;九月,大幕开启的时刻。9月6日上午,上海戏剧学院2023级学生开学典礼举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带来题为《上戏“小传统”与中华文化“大传统”》寄语踏入上戏校园的莘莘学子。以下为演讲全文——

亲爱的2023级新同学,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990位新同学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加入了上戏大家庭,也感谢您们选择上戏,作为人生的下一站;感谢大家把青春时代人生最美丽的年华安与上戏风雨同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年这个时节,我们都欢欣鼓舞,举行隆重的仪式,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来自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新同学,迎接来自五湖四海、远渡重洋的留学生同学。

990名新同学中,本科生643名,硕士研究生301人,博士生46人,上戏大家庭人丁兴旺,今年的入学人数创历史新高。上戏曾经是座小而美的学校,以本科生为例,10年前的2013年,新生是498人,20年前的2003年,340人;30年前的1993年,97人;40年前的1983年,仅仅招收21人。

微信图片_20230906180213_副本.jpg

沧海桑田,今非昔比。上戏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的,也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崛起是一致的。仔细分析一下,主要的增长是因为戏曲、舞蹈、电影、管理等专业的增加;40年来,我们由原来的华山路50亩土地的校区发展成布局在浦江两岸的四个定位鲜明的校区,由单一的戏剧学科发展为戏剧、戏曲、影视、舞蹈、设计、管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当今世界性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呈现两种不同的局势,一是专业性艺术院校持续引领,二是综合性艺术院校日新月异,但总体上,世界性的艺术院校发展越来越强调综合和交叉,这与知识迭代、学科融合、专业升级、科技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上戏的发展无疑也是顺应这样一个时代的潮流。所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上戏给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提供的多元发展的土壤和更多选择的机会,我们要善于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同学互相合作、互相切磋、互相交流。

每年毕业季我要代表学校做一个毕结业典礼的发言,开学季要做开学典礼的发言。大家都知道,这两篇稿子是我最最重视的,我自己要一个字一个句子写出来,从构思到成文,绝不比写一篇学术论文容易。

微信图片_20230906173613_副本.jpg

不过今年,我一开始也想走捷径,想请教ChatGPT,我向他下指令,输入了关键词,要他给我写出5000字。结果真是令人大失所望;而且他怎么都写不到5000字。

这几年,元宇宙和ChatGDP、人工智能成为热点,我们必须去拥抱新技术,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决不能替代人类,尤其是极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因而,对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抱着警惕的态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类这个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永远有技术不能代替的东西,就是人性、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过渡依赖技术,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滑落。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斯提出“小传统”和“大传统”的概念,我想借用这两个概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上戏的“小传统”和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2025年是上戏80建校周年,今天在座在诸位都能躬逢其盛,代代学人薪火相传,构筑了上戏独特的风景,形成上戏的“小传统”。

上戏的小传统,还得追索到1945年抗战烽火岁月之后,在北四川路的横浜桥成立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后来公认的五大创始人李健吾、黄佐临、顾毓琇、顾仲彝、熊佛西,每一个名字值得我们将永远铭记,五位创始人都留学海外、学贯中西,以戏剧为业,为国家民族振兴为务,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岁月开创了上戏宏大壮阔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230906180205_副本.jpg

在华山路校区,我们能看到有四栋保护建筑是以创始人命名的,每一个上戏人都应该了解他们名字的背后的历史和故事,精神和追求。

华山路的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学校迁址华山路后建设的唯一的教学楼,这是仿照北大沙滩红楼而建的,目的就是要承续北大红楼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传统。我们都对镌刻在红楼面壁那段金字,成为上戏精神的象征,每一个上戏人都耳熟能详,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上戏的校训,后来我们凝练为“至善至美”四个字,请余秋雨老师提字,镌刻在昌林路校区电影学院大楼的墙壁上。

1947年,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两周年校庆特刊上,熊佛西老校长发表《校庆抒感怀》。这是先生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为这所年轻的学校写下他的所思所想:

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要训练他们如何做人。

熊佛西校长后来更进一步地阐述他的思想:要训练一个艺术家,得先训练一个比艺术家还要伟大的工作。一个艺人,他应该具有一个中国青年应有之知识,如中国的历史、地理及中国的文学等,这是一个至要的基础,打下基础稳固了以后再上台去,那才是一个健全的艺人了!

其实简单地说,筚路蓝缕的开创者们给上戏奠基性的基因,就是要培养成人全人的思想,就是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成为上戏传统中最值得我们珍惜、承继和发扬。

微信图片_20230906180212_副本.jpg

熊佛西先生作为一个戏剧教育家值得我们铭记,其实他的戏剧实践也值得我们今天汲取。这就是他上世纪30年代在河北定县从事农民戏剧的研究与实践,试图以戏剧教育实现“改进生活,改善环境,而达到农村建设乃至民族再造、民族复兴的最大企图”。

把戏剧教育戏剧实践与国家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开辟了上戏光荣的艺术教育传统,直到今天,上戏人还继承这一光荣的传统,戏文系陆军教授连续不断坚持近20年,在松江进行农民戏剧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戏剧实践;舞台美术系韩生教授在山东常山庄创作的乡村剧场《沂蒙四季》,让农民演登上舞台,剧目入选国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上戏是个大家庭,这是上戏长期以来形成的又一个优秀传统,我们总结为“家园精神”,就是上戏师生有着亲如一家的情怀,上戏人特别有爱心、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我希望老师们更加关心关爱我们的同学,现在学校规模不似当年,听说当年熊佛西先生,每天早晨在华山路校园转一圈,就把学校很多工作安排好了,甚至每一个学生他都能叫出名字,现在学生多了,恐怕我们很难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了,但我希望我们关爱学生的传统不能丢;在座诸位,有不少远离父母,要独自闯天下,我希望大家在遇到自己一时克服不了的困难、遭到一时想不通的困惑,都不能一个人独自去扛,不要忘记身边的辅导员、班主任,还有老师和同学,上戏是一个有竞争有挑战的校园,也更是一个充满了温暖气息的家园。

微信图片_20230906180232.jpg

上戏小传统有很多,上面我只列举一二,向新同学们介绍,与大家共勉。

暑假我利用花了两个半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长安三万里》,一部是《封神第一部》,感受很多,我想问一下在座同学们,看过这两部电影有多少?或者看过其中的一部有多少?在座的来自电影学院的同学们,看过两部的举手?看过其中一部的举手?如果大家看得少,我就会有一点点失望,因为这是两部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电影,两部现象级的国产电影,值得我们每一位热爱艺术的上戏同学去观看、去研究、去思考。

中国电影在制作和技术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顶尖水平,为什么?因为电影的改革起步早也很彻底,戏剧就有点反复,改革到现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地方,上戏以戏剧教育为基础,其实我们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电影人,这些年电影学院的发展有目共睹,戏剧和电影如何更好地携手并进、优势互补,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命题。

谈这两部电影,其实我更关心两部电影的取材,就是中国古代的题材,传统的人物,一个是唐诗,一个是神话,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长安三万里》其实是借盛唐故事的躯壳,传达当代人的情感,长安、扬州就是当下的北上广,电影借李白和高适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不是要回到大唐盛世,是在文化精神上给我们提供人生激情和启示。

近年来中国戏剧影视有一个取向,就是回到传统,对传统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实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中华文化“大传统”。

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上世纪80年代两次文化复兴,总体上看,这两次文化复兴都建立的东西方文化对立的视角,近代以来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造成了民族心里的负重、文化上的自卑。

微信图片_20230906180233.jpg

诸位新生中04、05年出生的有513位,是真正的Z时代了,你们这一代生活在新时代、在信息文明中成长,是自信和平视的一代,这个判断我大致是相信的。因此今天我愿意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此高度认识,回到传统,注重经典、解读经典,我们就会为创作经典打下基础。

实话说,在上戏的传统中,有一度,轻忽了阅读经典,还是熊佛西先生,早在1941年《写给戏剧青年的第五信》中就说,“多读书,多旅行,多思想,多接触各个阶层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也是把读书放在第一位。我们每个专业都应该都有最基本的必读书目,这学期开始,我们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新的方案有不少变化,特别是有四大模块构成的通识选修课,在戏剧奠基这一模块安排了每个周三晚上“剧本之夜”的活动,就是强调对经典的阅读,值得大家关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论断,也就是“第二个结合”,极大地启发了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突出特性,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戏的小传统构成上戏的特质,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成为我们追溯的源头,创造未来的无穷动力。

微信图片_20230906173648_副本.jpg

上戏学工部、团委的工作很有特色,每年都面向全体新生征集开学典礼发言代表,今年开启了“我们的故事”特别专栏,每一篇文章我都仔细阅读,我也希望所有的上戏人都能花一点时间来倾听新同学的心声和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每一篇都文辞绚烂、意蕴丰厚,我为这一代同学们洋溢的青春、满满的自信、高扬的理性感到骄傲和自豪。

来自遵义李瑞思同学,从小就是红色遵义宣讲员,熟知相隔1800公里的遵义和上海两地在革命年代先后播下的红色火种,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以东西协作的方式,继续燎原,在新时代,上海和遵义继续着对口合作与支援!因此,她说,她是带着山的坚韧和海的向往,踏上了这场山与海的奔赴。来自河南新郑的赵之烨同学,骄傲于自己成长于一座文脉昌盛的小城,他说这是他能够研习戏文的底气,他还说,现在来到上海这座城,希望自己和大家一起共赴蝶变。

两位同学不约而同的把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延展的文脉、熏染的传统,与眼前的上海、上戏链接起来,并不偶然,能看到他们的眼光与胸襟,也印证了我今年要讲的小传统和大传统的主题。

我们欣慰年青的上戏人,入校前已经具备了磅礴的家国情怀,深沉的历史意识。

蓝图已经展现,我们相信,未来属于在座每一位上戏人!



  作者:黄昌勇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