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高校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深耕基础研究!
2018-09-16 13:45:07 作者:樊丽萍 姜澎

0001.jpg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论坛主场馆东侧,由多个储油罐改建的展览场馆别具一格。(袁婧摄)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上海高校已占得先机。

本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认证。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今年获批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首个前沿科学中心。研究院以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脑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线,推动新型类脑芯片研发及类脑智能技术的医学转化应用。科学家们明白,只有深耕基础研究,方能在重点领域和方向上形成实质性突破。

走进沪上高校,“智”已成一抹亮色。上海外国语大学与科大讯飞共建的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正聚焦机器翻译、人机耦合的同声传译等领域开启探索;而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已在全国40所试点学校使用……

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海高校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基础研究带动AI技术快速突破

虽然人工智能热潮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科学界及产业界看来,此次热潮不会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昙花一现”,因为人类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对人脑的工作机制有了初步认识。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说:“归根结底,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副院长林伟说,破解人工智能技术瓶颈需要我们从分子、细胞层面充分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从而实现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突破。

今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重点锁定四大方向,研究院以人工智能理论技术研究平台、人工智能芯片与无人系统研究平台、智能网联汽车集成应用场景实验平台、智能+X跨学科应用平台为抓手,打造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

上周刚刚通过认证的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则以新一代机器学习、智能感知认知、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智能分析为研究方向,并处于该领域科学发展前沿。

产学研联盟助力AI产业多点布局

作为新兴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正计划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

对接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不少高校正通过学科布局、资源整合、产学研联盟搭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从点到面的突破。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上汽集团合作研发“上汽超级大脑”,开展了零部件智能物流的合作项目,通过智能算法,将每年物流里程数降低了15%。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与闵行两个校区恰好位于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短短几年,该校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已具备较强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毛军发介绍,未来,研究院将在多行业、跨学科、高新技术大融合的基础上,深耕自动驾驶、多媒体娱乐等AI功能体验。

围绕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由上海大学和上海电科集团共同建设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聚焦可靠性和智能化两大关键指标,以技术研发—转化—服务为主线,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机器人企业。

“新工科”撬动AI人才创新培养

过去一年,沪上高校纷纷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布局。而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必须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人工智能产业实际需求,复旦大学新设了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将从明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新专业将依托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类脑研究院、工研院等院系,共同开展理工融合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今年9月,同济大学全新打造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迎来首届新生。作为教育部2018年批准的新工科专业,同济大学是全国首批开设该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近期,该校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联盟”等新兴机构已陆续成立,一个个校企合作平台都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上海大学也在新一轮学科布局时明确提出,将开展“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这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瞄准海上智能装备研发。



作者:樊丽萍 姜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还可以输入300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