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比别人多一点”劳模工匠进校园,薪火相继传递工匠精神
2018-12-27 20:36:45 作者:朱颖婕

7c3d92d4-f1b8-4a68-99ef-8a76de62f548.jpg

▲杨山巍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去年北京时间10月20日凌晨,来自上海的“95后”小伙杨山巍身穿黄色西服、高举国旗,站上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实现了上海选手参加世赛金牌“零”的突破。今天,他以上汽集团技师的身份来到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与众多刚刚开启职业梦想的年轻学子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他的身边还站着“大国工匠”张冬伟、上海市劳模仉红芳、“上海工匠”陈珺。

自2016年上海正式启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以来,越来越多在平凡岗位上诠释极致、创造奇迹的行业领军人才一次次走进沪上的各所职业院校,助力劳模、工匠精神在校园的土壤中薪火相传、生根开花。可喜的是,一些由此而生的变化正在发挥着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永远比别人多一点”是劳模、工匠的成功秘诀

在薄如纸张的殷瓦钢上“绣花”,是世界焊接领域的技术高峰,也是很多电焊工难以企及的梦想,但这却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80后“大国工匠”张冬伟的拿手绝活。去年5月,他曾经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机电系的师生们面对面交流自己的成才经历,今天再次来到上海中职校园,他感到分外亲切。

在他看来,做技术的人首先要对技术有兴趣,但兴趣的产生离不开学校的悉心培养,以及自身稳扎稳打的勤学苦练。可是,在勇攀技术高峰的过程中总会遭遇瓶颈,每当这时,他就会提醒自己“再坚持半小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付出,可能就有了区别于他人的收获。

6vIo-haichqz3416398.png

▲张冬伟(左)工作照。

“永远比别人多一点”同样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杨山巍成功的秘诀。

他提到,在车身焊接训练中,教练总是以国际标准要求大家:两个板件对缝要求精度误差在2-3毫米之间,但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超过1毫米。“有人觉得这个要求近乎‘病态’,但正是它让我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杨山巍说,只有用“超五星”的标准要求自己,将精品意识逐渐养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获得“五星”的评价。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花哨的设计,每一次“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就在这样质朴而真挚的叙述中进行,但劳模、工匠们为人、为学的经历总能涤荡年轻学子的心灵。

造就匠心匠艺的教育应该贯穿课堂与职场

事实上,在全社会崇尚劳模、工匠精神的今天,越来越多上海中职校开始重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并试图搭建各种平台,将这种独特的匠心教育内化于育人的每个环节。

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在2015年就率先与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合作,开展劳模与学生结对互动、成立劳模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目前学校建立了由“抓斗大王”包起帆、“全国劳模”徐虎、“大国工匠”李斌和胡双钱等组成的“学校劳模工匠讲师团”,并定期邀请他们走进课堂与师生交流。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奉贤中专的学生们设计制作了120多种、10万多份各类纪念日和节日感恩卡,免费发放给全市近300所中小学校开展感恩教育。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则在2016年聘请了“大国工匠”胡双钱、“大国工匠”张冬伟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从去年9月开始,学校机电系在三个专业中分别确定一门实训课程,作为“工匠精神进课堂”的试点课课程,同时学校还决定在已有的实训教材之外,为学生再编写一本校本教材。

造就匠心匠艺的教育不止于课堂,还延伸到了真实的职场。奉贤中专通过组织学生前往洋山深水港、上海市邮政博物馆、上海商飞公司、“复兴号”动车运营所等劳模工匠工作现场和包起帆创新展示馆,实地感受劳模工匠的精湛技术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钻研技能的自觉性。


作者:朱颖婕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