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万米深潜器有望明年问世,汪品先院士:海底有座“深海园林”,要用科学探索海洋的秘密
2019-04-02 19:39:12 作者:张鹏

timg (4).jpg

世界海洋平均深度为3700米,阳光只能进入海平面以下200米的深度。换句话说,95%海洋世界还是一片神秘的黑暗之地。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82岁高龄时,还乘坐中国自己制造的深海潜水器下潜到1400米去探寻深海的秘密,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

今天,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学习实践基地在杨浦高级中学正式揭牌。仪式上,汪品先与高中生分享了自己在深海看到的“另一个世界”,他说,“海洋真的好玩,科学真的有趣。探寻深海的秘密,就是科学探究源源不断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190402193108.jpg

汪品先院士幽默地与高中生分享自己在深海的所见

海底有一座美丽的深海园林

“我如爱丽丝一般,梦游了水下仙境。”

竹珊瑚、扇珊瑚好比乔木和灌木;地面的海面和海鳃类好比“草本植物”;活动的章鱼、虾蟹、鱼类等,好比园林里的鸟兽……去年5月,82岁高龄的汪品先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并获得重要发现。上岸后,这位一直探寻深海秘密的科学家连连感慨:“原来,黑暗的深海底里,还隐藏着另一个生命世界。”

timg (2).jpg

深海冷珊瑚

汪品先用深海探究带回来的实物照片,为高中生们打开了海洋的世界。

深海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有很多矿产。汪品先继续举例说,比如,科学家们在海南海山发现了锰结核区,可燃冰也是深藏海底的可贵资源,深海热液的发现也令科学家们为之振奋……眼下,在同济大学的主导下,中国还在积极探索建设海底观测网。“以后,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海底的火山如何爆发,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1530242851345_meitu_1.jpg

2018年5月21日,在南海西沙海域,汪品先从“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中走出来。

中国制造的万米深潜器有望明年问世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借助神话来描绘心目中的蔚蓝海洋。直到1930年,科学家创造了潜水球,成功下沉到水下183米;随后的1934年,这一纪录被打破到923米。“这样的壮举在当时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也开启了人类探索深海秘密的序幕。”汪品先一边回味,一边很有感触地说。

1960年,瑞士一位工程师Jacques Piccard和美国的一名军官D·Walsh乘坐Trieste号深潜器下到海底10916米,创造出至今、且永远不会被打破的世界纪录。

人类向深海发起“挑战”,需要对科学有兴趣和敬畏之心的“冒险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2012年3月26日,这位导演乘坐7米长的深潜器,单身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898米的海底。

timg (1).jpg

2012年3月26日,卡梅隆乘坐7米长的深潜器,单身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898米的海底

当国外科学家已经在深海科研领域有所收获时,中国的深海探索之旅才刚刚起步,汪品先院士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在为中国的深海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力量。如今,中国已经制造出可以下潜到4500米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以及下潜到7000米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汪品先还透露说,目前,中国还在自己研制可以下潜到万米以下海域的载人深潜器,这两年就会问世。研制万米深潜器的科学家还打趣地问道,“汪老师,到时候你还来不来试上一试?”

timg.jpg

我国研制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昨天,看到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汪品先院士也回忆了自己的中学时光。1947年至1953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后,汪品先度过了自己的中学生活。“我的中学时光跨越了建国前后,我经历过黑暗,也见到了光明。看到现在的高中生们生活这样美好,我十分羡慕你们。”

他说,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说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那么小学阶段造就的是树根,中学阶段就是树干,撑起了孩子的未来。“中学阶段的老师令人印象深刻,中学时保有的初心至今铭记。”

微信图片_20190402192537.jpg

杨浦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在聆听汪品先院士的讲座

汪品先说,“我国的海洋事业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而我现在这个年纪,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我还有很多计划要去实现。”他鼓励中学生学好本领,“探寻深海的秘密,就是科学探究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了解,此次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设立,将为大学生提供了校外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机会与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增长才干,锻炼本领,激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学习实践基地的设立,也将为学生常态化进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开展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