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拿着大家捐出的29.5元上大学,而今88岁同济院士捐出360万元设基金
2019-04-11 18:41:31 作者:姜澎

他是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学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野外考察,由他创建的喀斯特发育与工程效应理论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喀斯特卢”——这是中国地质界的骄傲。

我国大部分重大工程,都有他的贡献。从新安江水库、中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官厅水库、三峡工程、乃至高铁选址……过去6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今天,他捐出了自己的积蓄,总计360万元人民币,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

微信图片_20190411172721.jpg

今天下午,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88岁的卢耀如拄着拐杖,在主席台上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钱都是我几十年的积蓄,也是我工作的单位这么多年发给我的,现在回报给社会,支持那些在科研上需要支持的年轻人,这也是兑现我69年前的诺言,希望能够告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的在天之灵。我曾经说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是过去几十年,还是今天,我都是这样做的。” 言语之间,卢耀如几度哽咽。

回报69年前的滴水之恩

88岁的卢耀如,工龄66年,党龄66年。他说,之所以要捐出自己的积蓄,是为了回报当年帮助过他的人。在过去几十年中,卢耀如一直关注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回报社会、服务祖国不仅被他认为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的承诺。

微信图片_20190411172759.jpg

面对记者,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的求学生涯。70多年前,卢耀如就读于福州英华中学。1948年,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沈元回福州探望母亲,但那时是北平解放前后,一时难以返回清华,沈元就留在英华中学教书。

“他让我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单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就听了三次,听得心潮澎湃。”卢耀如记得,当时自己的数理化成绩很好。有一次沈元问他,敢不敢去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我一口答应:‘当然敢’,并且立下了非清华数学系不读的理想”。

但是解放前后,大学没有恢复招生。卢耀如春季毕业后只能先去工作,他选择了去福州团工委学工部工作。直到1950年才等到了清华大学招生。离考试只有十多天的时候,他获得了报考清华大学的资格,且只填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和物理系。因为备考时生病,他在报考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中只排到了第二名,而全福建只有一个名额。最终阴差阳错,他被清华地质系录取了。

当时由于卢耀如家里太穷,直到清华大学开学已经十多天,他还没有筹到路费。有一天,他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想着如果学费能够从天而降,让他能去读书,那该多好!

“没想到,真的天上掉馅饼了。”卢耀如说。当时他所工作的福州团工委有两名上海来的南下干部曾丽莉和黄民来了,他们带着十多个同事平时攒的钱和当天卖菜的钱共29.5元,送了过来,给他去读书。

“我后来又自己凑了3元多,就带着这33元去北京了。”卢耀如说,当时他就非常感动,立下誓言,学成后一定要回报社会。“那时,每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一元钱,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巨款”。就带着这笔钱,他从福州出发坐了3天轮船,走了整整7天,到了清华。

“直到33年后,我才回到了福州,我一个一个找到了当时帮助过我的10多个人,承诺每次回福州都要看望他们,要把我的所学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希望他们能够一直看到。”

微信图片_20190411172749.jpg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回去能看望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天,我希望他们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我一直都没有违背自己的承诺!”

为年轻人的成长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支持

据悉,此次设立的“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将主要用于支持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人才培养,尤其是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生。

微信图片_20190411172733.jpg

 卢耀如说:“这360万元也许不能做什么大事,但是对年轻人在科研起步阶段也许很重要,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吸引到更多的支持。”

“从事地质研究真的很辛苦。相对其它行业来说,地质研究名誉比较少,做无名英雄的时候多,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在野外。” 卢耀如感慨地说,他自己年轻时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考察,即便80岁,也保持野外调查的频率。在过去几十年中,自己历经坎坷,错失了相爱的人,也没有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如果真正有兴趣从事地质研究的年轻人,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都不能受到支持,怎么可能留得住他们。”

时至今日,卢耀如仍然在培养研究生。在他的大力帮助下,贵州师范大学设立“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且,他还支持让年轻学者担任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自己则担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

记者获悉,“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将优先支持“3+2”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同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3家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所高校。同时,该基金还将用于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相关学科的公益性、引导性课题研究资金。

微信图片_20190411172729.jpg

卢耀如院士之所以将该基金优先支持用于这“3+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因为他长期在同济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同时,他也兼任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并在2007年时指导成立了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开展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特色研究。而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都是他的母校。他说:“我对这五家单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希望用我微薄的个人存款设立基金优先支持这五家单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支持的行列。”


作者:记者 姜澎

图、摄影:袁婧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