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高校展区|实时跟踪评估体内病灶、食品贮藏期延长至传统10倍以上……赋能健康,这些“神器”让人弹眼落睛
2020-09-13 13:40:32 作者:李晨琰

545115_w750.jpg

9月15日至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工博会不仅是助推产业发展的舞台,也成为展现高校科技创新“硬核”实力的重要窗口。

今年,不少沪上高校带来的创新技术与设备与百姓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从疾病预防、便利设备到绿色能源,科技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同济大学】

或可取代“B超+组织病理”的智能诊断仪来了

涂上凉凉的“糊糊”,圆圆的、滑滑的“扫把”就开始在患者的肚子上、脖子上平扫,随着B超画面的显现,医生根据医学影像将病灶疑似情况告知患者。根据需要,患者再进一步通过活检提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如今,这一常规、有创的诊疗步骤将可能改变。

GetAttachment.jpg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程茜团队带来了一套高端智能诊断仪——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通过采用超声、光声和光声谱三种生物识别技术,可对患者体内病灶展开实时跟踪与动态评估,无创且高效。

在“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中,科研团队所采用的光声成像和光声谱参数成像是全新的临床影像技术,对血红蛋白、胶原蛋白、脂质、骨矿物质等有很高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可以认出并辨识其团簇结构、形态和功能等,这样便可轻松实现肿瘤演进追踪。


【复旦大学】

只需半小时,就知空气对健康有多大危害

关心空气质量的你,是否经常查看天气预报中的PM2.5指数,从而决定当天戴不戴口罩?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指数的参考价值还很有限。

“即便两座城市的PM2.5值相同,空气对人体的毒性也可能是天壤之别。”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强调。

为了快速、精准判断空气的生物毒性,陈建民团队在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自由申请)项目资助下,耗时5年,研发成功人工智能化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与大气颗粒物毒性检测联用仪。

复旦大学-联用仪(学校提供).jpg

这台国产自主研发设备,由PM2.5采集与溶出液制备模块、化学成分分析、毒性检测模块三大模块构成,实现了30分钟内对大气颗粒物生物毒性的在线实时智能播报,对于今后的大气环境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受疫情影响,这台联用仪在今年的上交会上首次通过视频短暂亮相,而在本次工博会,陈建民团队将带着这台联用仪来到现场,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和感受这台仪器的强大功能。


【上海理工大学】

“裸眼3D”技术实现千余人同时观摩一台手术

立体显示技术是未来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认识并掌握物体的形貌特征,从而加速知识点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庄松林院士团队的指导下,由上海理工大学联合相关产学研合作公司设计的裸眼3D显示系统,历经多年研发而成。医疗学院副教授宋晓燕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成功研发的“基于裸眼3D显示的医学教育、培训与临床显示系统”将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上理工展台首次亮相。

图片1.jpg

该裸眼3D立体显示系统具有分辨率高、串扰低、延时小和经济适用等多个优点,不仅可以应用于裸眼3D手术显微镜和解剖体视显微镜的研发,还特别适用于医学和机械等领域的教育、培训与临床辅助显示,未来还将搭载5G网络应用于中西医的远程医疗与诊断中。


【上海海洋大学】

近二十年磨一剑,只为留住鲜

一尾青鱼,经过保鲜处理后,贮藏期可长达70天……一项食品加工新技术即将亮相工博会,它能够将食品贮藏期延长至传统4℃冷藏的10倍以上。

这项食品保鲜新技术的发明者是上海海洋大学万金庆教授。针对传统冷藏食品贮藏期短的难题,他和自己的团队成员开发了一项“0至-4℃食品非冻结保鲜新技术”。

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积累,万金庆团队发明了一种“冰温真空脱水+冰点调节剂”的方法,它可以降低食品冰点至-4℃以下,然后在0至-4℃非冻结贮运流通,最大限度地维持生鲜食品的新鲜度,显著延长了食品的贮藏期,降低了对制冷设备的温控要求,对冰温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海洋大学-万金庆团队正在调试冰温真空干燥机(学校提供).jpg

与此同时,万金庆团队自主研制了冰温真空干燥机,解决了冰温真空干燥过程中如何维持物料的温度在冰温带以内的难题,该设备也是“0至-4℃食品非冻结保鲜新技术”关键设备,为冰温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就拿海产品来说,我国每年因腐败变质而最终丧失经济价值的海产品约占其年产量的30%”,万金庆说,“针对传统冷藏期太短的市场痛点,在保持美味和新鲜的前提下,我们一直在探究食品保鲜新技术。”


【上海电力大学】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而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应用的瓶颈环节。

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刘方教授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攻关,研制的“喷射式跨临界CO2热泵双模式储能系统”亮相工博会,此项目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价为“在改善CO2热泵循环效率COP和实用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海电力大学-图2喷射式跨临界CO2热泵双模式储能实验系统(学校提供).jpg

该团队研发的喷射式跨临界CO2热泵储热储冷耦合系统具有较高储能总效率,储热储冷总能量与输入功率比值COP高达8以上,其中制热COP超过5,与常用的节流式热泵储能系统比较,可显著节省储能过程中的总能耗。

多年来刘方老师的研究方向始终围绕着自然工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放眼未来,该团队将继续立足基础科学研究、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协同创新为动力,推动CO2热泵储能等技术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产学研用”,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充分利用太阳能、并提高其利用率

在众多能源中,太阳能作为具有广泛巨大、典型可再生、时间上永久无限、完全洁净、安全可靠等特点的能源,有着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并提高其利用率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程道来教授领衔团队研发的“低倍聚光型太阳能热电联供装置”(CPV/T),着力解决通过太阳能综合应用达到提高效率,体现绿色、节能、环保、安全、健康。

团队技术骨干副教授赵芳介绍,市场上普通太阳能晶硅电池光伏发电效率一般不超过20%,即照射到电池表面上的太阳能的大约有80% 左右能量将会转化成为热能,造成电池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明显下降。

图片2.jpg

CPV/T关键技术点在于采用聚光跟踪光伏发电技术,获取数倍的光照强度,在相同的发电功率条件下,减少了光伏电池使用量,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采用特殊结构和层压工艺的聚光光伏电池组件,具备热交换和温控功能,确保晶硅电池片在 60℃以下工作,解决了聚光带来晶硅电池片温升过高而降低其光电转化效率的技术难题。

目前CPV/T已在上海青浦工厂建立的测试示范样机,且在新疆乌鲁木齐、西藏、德令哈、多巴、鸡西开展了示范项目。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受访方供图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