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再添新景,陈望道雕塑全新亮相《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2021-06-11 15:49:31 作者:吴金娇

微信图片_20210611134414.jpg

101年前,年仅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奠定建党基础作出重要贡献。101年后,在上海杨浦区国福路上的陈望道旧居,现在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简称宣言馆)前广场上,一座青年陈望道的雕像昂首站立在“讲台”上,仿佛正在宣讲他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6月11日)上午,陈望道雕塑在宣言馆正式揭幕,为宣言馆再添一抹亮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等家属代表,“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望道班”学生代表等出席仪式。

据悉,该雕塑由中国民盟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陈望道设计创作,并以实物形式捐赠给复旦大学。该雕塑独具匠心地还原了陈望道在工人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时的情景。

微信图片_20210611134454.jpg

吴为山介绍,为了创作好这座雕塑,他特意参观了陈望道旧居,查阅许多陈望道生前的老照片及历史资料。

微信图片_20210611134418.jpg

上世纪20年代,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后,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其后,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

在开天辟地的日子里,陈望道不但为党的创建从思想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还积极关注工人教育,提高工人觉悟,设立了第一个工人补习夜校,并亲自给工人上课。

陈望道的雕塑,展现的就是这一幕:在工人夜校的讲台上,他从容站立,手持《共产党宣言》,胸有成竹地向大家传播着马克思主义。“抓住这个瞬间,是为了把青年陈望道心怀信仰和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出来,希望大家能记住,他不只是《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吴为山说,在创作过程中,他着意刻画了陈望道的面部神态,力求写实、传神,让大家相信他“吃透”了《共产党宣言》。

3年前,复旦大学修缮老校长陈望道旧居,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打造“信仰之源”。如今这里已成为复旦乃至上海重要的红色地标。开馆三年来,宣言馆已接待6万多人次参观学习,超过3000批次,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复旦师生竞相在此宣讲老校长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宣言馆成为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

微信图片_20210611135149.jpg



  作者:吴金娇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本报记者 袁婧/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