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人之卓越源自思维卓越,面对“超限”世界要重构“卓越人才”定义
2021-10-15 22:11:58 作者:钱旭红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做主旨报告 (3)_副本.jpg

今天(10月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纽约大学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与卓越育人论坛”举行。来自23所高校(含2所国外院校)的近80名专家学者共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发展大计。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做题为《新时代高校卓越育人的国际化道路探索——华东师大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

以下是报告原文。



在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与卓越育人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0月15日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就“新时代高校卓越育人的国际化道路探索”这一主题,和各位分享华东师大的思考和实践。我的汇报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卓越育人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华东师大对新时代高校卓越育人的思考、策略与贡献;第三部分是华东师大以国际化推动新时代卓越育人的中国文化之源。

第一部分,新时代高校卓越育人的特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正深刻而广泛地重塑着世界。在工业4.0阶段,科技、产业、经济、社会模式都发生着高速变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已经身处在一个惊涛骇浪、纷繁巨变的特殊时代。

教育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社会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为最需具备超前意识以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领域,理应站在全球休戚与共的视野中去审视,我们对新时代人才的储备是否足以适应巨变和应对竞争?我们现行的育人理念和方法论是否能为新文明的创造培养一代新人?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发展的语境下,教育何为?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由“科学”塑造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使用经典自然科学的牛顿思维方式或沿用传统的牛顿物理学对世界进行解释。基于这一“经典思维”下的育人理念,通常体现为格式化、因果论、非此即彼、惯性思维的垄断,这导致长期以来固化的育人理念存在机械、被动、计划、僵化、不灵活、单一等缺陷。

最直观的表征可以体现为这样几组矛盾:

我们可以支撑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却面临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

我们的高校数量全球第三,但学术自由思想的文化土壤尚未扎根;

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高新技术产业转化能力孱弱不已。

教育是增强人的现代性的核心手段,然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缺乏自有创新、缺乏个体的价值和能量、缺乏生命共同体的格局。随着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这种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所培养的人才也已经不足以应对全球化挑战,更不可能支撑未来,这就要求传统教育理念需要实现深刻转型。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我们有责任深刻反思,教育如何通过实现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经典与量子之和、文理之和,以培养未来的人?

我认为率先需要改变的是思维。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和教育模式。人类从古至今的行为模式无外乎是先由思维产生想法,再由想法转化为行为,最后用行为改变世界。其中一个支撑信息社会的底层科学技术就是量子科技。

量子科技不仅仅可以适用于科学技术,同样可以适用于哲学、管理学、教学、心理学、社会学。如果我们使用“量子思维”去思考便不难发现:世界是一个深层次通联、不断演化发展的生命体,我们大家都属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我们强调叠加,意味着不能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唯一的;我们强调交互,就要清楚地知道这世界是不能简单分离的;我们需要强调潜力,强调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当下的景象;我们更应该强调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甚至是唯一的答案;我们需要强调继续、永续而非既定……

所以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面向未来,具有全球视野的育人观,这个育人观就是圆通包融的新思维模式。圆通包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家还记得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和”。

我们要推行中西之和,培养学贯中西的创新型教育家;加强古今之和,把中国传统文化根植在“数字土著”的血液中;推崇经典与量子之和,促进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互补、渗透与双向延伸;我们还要坚持文理之和,为学生构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信仰精神。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做主旨报告 (1)_副本.jpg

第二部分,华东师大对新时代高校卓越育人的思考、策略与贡献。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卓越育人的整体设计,二是基于四个导向的国际化办学战略。

为深入探索培养具有这样潜质的卓越人才,我们正在全面打造独具华东师大育人特色的“五星模式”。我们通过涵盖课堂内外的完整的“全时空”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牢记国家的要求,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要发扬学校的传统,凸显品性、智慧、发展、求实、创造;强调“言行示范、基础广博、学问精深、教育先行、智能支撑”的教育特质。我们总结出一条从“双创教育”出发,通过典型示范、深化共识,明确以“思维导向、前沿导向、研究导向和英才导向”为内核的卓越育人道路。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推进多学段联合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深做研究、做深研究,同时搭建面向未来的智能教育平台。我们将学校近4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进行归类,突出学科的交叉特性,重点在“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这五个领域发力,力求培养出有共同特点的人,产生有共同特点的技术,这就是华东师大的“幸福之花”。而“国际化”,作为华东师大与生俱来的特质,作为我们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的战略选择,始终渗透在我们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来讲,我们用四个导向推动国际化办学

第一个是强调思维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打造立体化的国际交流平台。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校与法国高师集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世界300余所大学开展广泛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56个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和近300项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

我们还打造了“国家项目、校级项目、院系项目和学生个人访学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交流平台。本科生出国交流交换比例升至30%,逐步构建完善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衔接互通、开放多元的全球化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鼓励支持更多的学生“走出去”,绝不仅仅是地理层面,而是让思维旅行,让学生们的思维在多元文化的挑战下,在跳脱出对周遭既有认知的情境下,真正实现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不仅关注“走出去”,我们还希望能有更多的“请进来”。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我们独辟蹊径打造了国际教育园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国际教育资源汇聚运筹能力。

自2006年开始,我们先后引进美国纽约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日本筑波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等十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入驻并建立其海外校园。每年有一批来自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北美名校的专家教授在园区各个项目中执教,每年修读国际教育园区英文课程的中外学生数量超过2000人。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不同教育教学理念的碰撞,必然带来思维的碰撞和成长,这里既是学校培养中外学生的“人才高地”,也是华东师大学子的思维训练营。

除了“走出去”和“请进来”,我们还希望能有更多的“共同体”。依托我校与纽约大学共建的上海纽约大学合作办学平台,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我校深度参与上纽大的多门核心课程,并将丰富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如《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和《全球视野下的艺术》等。

2015年至今,我校共有33位教师受聘于上纽大,承担近1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还派送80余位本科生赴上纽大修读涵盖商科、人文社科、理工科等各大类的学分课程,与上纽大来自40多个国家的在校生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外籍专家学者交流互动,培养独立、严谨、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相信,中外合作办学只有真正融合各家之长,尊重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共同体”,才能让改变发生!

第二个是强调前沿导向。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很多的专业教育仍在沿用老旧的教材,无法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希望为学生接轨学术最前沿提供帮助,为学生契合社会急需、世界学术急需,搭建国际化的产学研平台。

2016年,我校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的中以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正式入驻闵行紫竹国际教育园区,时任以色列驻沪总领事普若璞赞誉其为“中以两国合作交流史上的盛事”。研究院的建设旨在充分利用两所高校的优质资源,吸收以色列在转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在上海建立一所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性联合研究院,率先在生态与环境工程、生物基础与医药工程、神经与脑科学、数据科学四个领域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未来双方还将在海洋科学、教育信息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目前,在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共7人,引进并开设国际专业课程4门;先后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中以联合科研项目4项。联合研究院与上海市闵行区合作共建的“生物制药研发平台”和“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国际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两个创新功能平台的建设方案已写入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孵化,2019年7月,平台正在孵化的生物科技企业——翔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的“全球首创AI抗体靶向药种子库”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的决赛中获得了“金奖”和“最具成长潜力奖”。

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学校于2018年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升级迭代。通过引入以色列海法大学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国际化经验,为CTO学院提供知识产权、法务、企业融资等专业服务。该学院结合我校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通过国际项目化合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华东师大特色的新教育模式,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和社会使命感的首席技术官和未来科技型战略企业家。CTO学院的创建成为我校在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之路上的改革之作。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国际化、高水平、宽领域的国际产学研平台建设,不仅仅为我们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研究议题,还要引导他们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前沿学问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平台育人。

第三个是强调研究导向。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教书育人的口头表达,更重要的是把每一个人都当成研究对象,为每一个人研究出独特的培养方案。因此,为激发不同学段生投身研究的潜心力,我们精准设计了一系列跨境合作项目

一直以来,华东师大将打造研究型大学作为我们的战略选择。我们尊重不同学段生的教育规律和成长特点,采取分学段、分层次、分类型精准设计跨境合作项目,充分释放科研育人的功能和效用。2021年暑期,我们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阻碍,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共同设计了“全球人文社科菁英”项目,邀请康大12位知名教授在线授课,我校共遴选了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50位优秀本科生参与。项目为期三周,学生将通过集中授课、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经典导读、朋辈学习等方式深化科研训练。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领域前沿,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意识,并逐渐形成服务国家、全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国际化理念。

我校与法国里昂高师为代表的三所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合作十九载,先后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和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探索高水平硕、博士生联合培养之道。在生源选拔、人才培养、科研训练、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项目开展以来,共招收了526名硕士研究生和177名博士研究生,115名博士研究生已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近80%的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所在领域的中坚研究力量。2016年,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系列活动之一的“中法高等教育论坛”上获“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

我们还依托中国和荷兰政府签订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河口海岸学领域合作完成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等人才培养总计10余名。双方合作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论文在地学领域顶级期刊《JGR: Earth Surface》上作为封面论文刊出。

通过联合导师制,鼓励各学段学生深度参与多项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诸如国际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计划、未来地球-海岸国际研究计划等。在中外导师的推荐和指导下积极参加中外学术会议,共同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打造全学段、国际化、系统性的科研训练体系,充分激发不同学段生投身研究的潜心力。我们希望通过从适应性教育、守成性教育向引导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根本性转向,切实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学术技能薄弱的全球性问题,真正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人才。

第四个是强调英才导向。为培养集聚全球卓越教育家,打造专业化、智能化的国际人才教育基地。

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们要培养数百万骨干教师,数十万卓越教师,数万名教育家型教师,而这也是我们这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校的职责使命。

2009年,在校内多部门和院系的共同推进下,我校在全国率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海外研修项目,至今已派出十一批共352名优秀本科生赴哥伦比亚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交流学习。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海外研修项目,对标卓越教师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是学校完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提高卓越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已成为华东师大教师教育本科国际化培养的特色项目。

华东师大在师范生培养中首推智能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深度融合,确立了“智能新师范”的目标,提出“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2020年12月,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成立,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一体”,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两翼”,即瞄准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希望华东师大在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经验,可以推动中国教师教育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并向世界推广我们的教育理念。

在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我们不仅要为中国培养英才,也要为世界培养英才,还要吸引聚集天下英才。为服务国家教育援外战略,华东师大自2010年以来开始承办商务部发展中国家教育硕士项目,于2016年春季开始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长城奖学金高级研修项目,并于2019年新增“中非友谊”奖学金项目。至今,教育硕士项目已举办9届,共招收来自亚非拉等大洲41个国家的180余名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长城奖学金高级研修项目已举办3届,共招收60余名学生。依托这些项目,我们面向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教育领军人才。

同时,为了集聚更多英才,我们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先后申报建设了数学研究、河口海岸水安全、精密光谱与量子调控研究、脑计算和认知科学、智能教育信息科技学科等7个创新引智基地。聘请、引进了海外学术大师25名、海外学术骨干超过180人,为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做主旨报告 (2)_副本.jpg

最后一部分,和各位分享华东师大以国际化推动新时代卓越育人的中国文化之源。

华东师大的系列实践探索并不是个案或一家之言,而是具有参考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普适性内容。我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自信,归根究底,是这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尝试背后的文化根源——道。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的底色。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最高的传世经典不再是《圣经》,而是老子的《道德经》。发迹于2530多年前的老子学说以其多元思维连通古今、融合中西,为世界贡献了备受欢迎的新认知实践体系、新知识学科专业体系。儒释道是我国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文化信仰,而老子思想和量子思维的相通,本身就是中西之和、古今之和、科技与人文之和的最佳体现。什么是量子性?用老子的思想来解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有无之间。当今时代的内核正是这样一种“三生万物”的动态转化,不是非此即彼,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这种交融的动态关系置于新时代的办学语境下,就是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与卓越育人。

我们要尊重禀赋差异,以思维晋级促进人的现代化。“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测不准的量子时代恰恰为我们创造了更广袤的育人空间,多态叠加不再是空想的神奇。

问题在于,我们还要继续用传统思维来育人,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才吗?

“钱学森之问”启迪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技术的思维科学技术,告诫我们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恰恰是人才培养中亟需补全的短板。引领未来需要塑造新人,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尊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我们要基于知识的个性化结构,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塑造。我们坚信思维晋级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人的卓越,源自思维的卓越。我们追求道法自然,大制无割,正如我们校徽所呈现的是各种才的叠加,而国际化卓越育人就是实现这种多态叠加的生“才”之道。

我们要秉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持续探索国际化卓越育人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同时,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乃至于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融入世界、向世界分享文明成果的重要桥梁。

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汲取、继承和发展老子教育体系中“不言之教”的思想精华,实现“以道为本”和“以人为本”中西教育理念的融合;要以教育国际化为路径,回归“点亮灵魂、传递大爱”的教育本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独立思维和自由意志的未来公民。

量子时代选择了我们,既来之则安之。面对“超限”的世界,我们要重新建构“卓越人才”的定义和内涵,站在可预见的未来角度,思考教育何为;我们要不断提升国际教育资源的汇聚运筹能力,探索“第三条路”,为创造新文明而探索,实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大家!




  作者:钱旭红

  编辑:吴金娇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