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两会建个言丨长江“十年禁渔”后,保护珍稀水生物,需要基础研究发力
2022-01-20 11:50:12 作者:吴金娇

2863217_w750.jpg

长江口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关键区域,是众多洄游性和定居型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刀鲚、凤鲚、鳗苗等的生态敏感区、关键栖息地与重要洄游通道,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上海依托长江口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保护好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应是上海的重要使命和担当。”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万荣关注的正是这一话题。“在长江大保护大背景下,面向‘十年禁渔’政策实施进程,面对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我们需要围绕禁渔主线,系统规划、整体布局,贡献大型河口水生生物资源系统研究的上海智慧,形成大型河口水生生物资源科学保护的上海方案。”

微信图片_20220120111545_副本.jpg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 “十年禁渔”措施正式实施。但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在调研中发现,对于长江口赋予上海的重要自然资本,社会各界对长江口在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同时,还存在水域生态调查不连续,科学研究不系统的问题。

万荣举例,长江口是中华鲟溯河和降海洄游的重要通道,然而,在长江上游连续五年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这更突显了长江口在野生中华鲟监测中的重要性。“在长江口,以洄游性鱼类或者重要(珍稀)水生生物种类为研究主体的监测与科学研究体系仍需完善。”

此外,目前长江口水域从事生态研究的科研单位包含大学、研究所、企业等,但是彼此相对独立,联合协同、合作共享仍显不足。

因此,万荣建议,必须加强长江“十年禁渔”基础理论研究,同时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江口水域生态科学研究协同机制,设立财政专项经费,制定监测与调查长期规划,开展系统科学研究。

具体而言,鉴于长江口自然属性和管理属性的复杂性,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提高对涉水野外监测的重视程度,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的长江口水域生态科学研究协同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由于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是动态复杂的江海界面生态系统,短期、局域化的水域生态监测与调查不能满足禁渔效果评价和生态系统整体认知的需要。他建议集成传统网具调查和现代化信息调查手段,构建面向生态系统的、覆盖“长江口禁捕管理区”水域范围的长期科学调查体系,系统开展长江口水动力过程变动机制、生态系统生产力、鱼类资源重要生活史过程等科学研究,持续提升对长江口重要(珍稀)水生生物生活史过程的科学认知。

万荣表示,他尤其希望能够发挥上海高校、研究院所学科与人才优势,聚焦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及其邻近水域,开展长期精准监测与系统科学研究,为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长期的监测、调查与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的经费支持,因此我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研究。”万荣说。



作者:吴金娇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部分图片源自上海海洋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