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三轮车给学生送餐的教授发了多篇顶刊!这些高校学者“硬核又暖心” | |
2022-04-30 17:05:23 |
疫情当下,这群人“硬核又暖心:他们在科研中,依旧分秒必争;他们在教学上,仍然精益求精;他们在课堂外,传递关怀温暖……这些文能教书做科研、武能抗疫守校园的人,就是上海高校的院士、教授和学者……他们的坚守,彰显学术之光、人情之暖和育人之美!
复旦大学
坚守学校发多篇顶刊论文
开三轮车为师生送餐
3月13日,是复旦大学启动准封闭管理的第一天。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阚海斌看到告示,打包好行李,从家中来到江湾校区交叉学科二号楼的办公室。办公室成了阚海斌特殊时期驻校的寝室,办公室里那一张沙发,是他过去几周来的“床”。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事情是上课,真正的奉献也是上课。”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是阚海斌长期以来的坚持。本学期,他负责两门本科生基础课,在疫情期间一周9节网课不断线。进入封控管理期,阚海斌仍保持每周两次左右与研究生的线上讨论课。“要跟孩子们保持沟通。学生就和我自己孩子一样的。”阚海斌说。
阚海斌深耕编码与信息论、密码学领域研究,驻校期间未曾停止科研项目攻关的脚步,他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vol.68, No.4, April2022)同一期杂志上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该期刊是编码与信息论领域的顶级刊物。今年4月,他还有1篇论文被《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录用,2篇论文被ISIT2022录用。
阚海斌教授在办公室备课
驻校以来,每周都有一天,是阚海斌开展志愿服务的日子。他穿上“大白”防护服,开上“三轮车”,满载着一车盒饭,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把三餐送给江湾校区的老师同学们,守护着校园的安宁平稳。
一天,阚海斌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发现防护服紧缺,而防护服是志愿者个人防护的一道重要屏障。借助复星基金会的帮助,他向学校捐赠了1000套志愿者防护服。阚海斌说:“这只是一件小事。我相信很多老师,不管身在校内,还是校外,做了比我这件更有意义的事。”
身着防护服开展志愿服务的阚海斌教授
在复旦大学,像这样心系学子、践行“导师关爱行动”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哲学学院教授吴猛指导学生恪守每日读书或写作计划,针对每位学生分别制定文献阅读、撰写命题论文等个性化阶段任务,鼓励学生每月提交读书报告,并定期举办线上读书会与研究生组会;法学院教授许多奇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帮助同学们了解“疫情下的社会运作机制”等问题,用专业思想与洞见增强同学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上海交通大学
3万师生配餐成为“运筹学”教学案例
在上海交通大学封闭管理期间,教师志愿者们每天要完成全校3万名学生一日三餐的配送。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副教授何红弟通过朋友圈了解了校园里的这些感人事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这些配送问题正好可以与我现在上的《运筹学》课程联系起来。例如校园3万师生每人三餐的配送可以看作《运筹学》中的线性优化问题,在校老师利用私家车进行每日三餐配送时后备箱的装载可以看作《运筹学》中的背包问题等,私家车、无人小汽车、大巴等不同的配送方式拥有不同的运输能力,这正是《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
实际上,《运筹学》这门课程理论复杂,模型众多,对讲课及听课效率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转为线上教学后,学生在这种突然的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应、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线上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何红弟把这些与三万师生的配餐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发现配餐问题的解决和优化都可以在梳理后成为好的《运筹学》教学案例。
线性规划教学案例
背包问题教学案例
将身边的配餐问题写成案例带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知识并不“悬空”的,而是从生活中产生提炼,也可以用到生活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解决和优化,这是课程和知识的价值所在,也是交大精神与科研精神的有效结合。
同济大学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驻守校园
科研攻关不停步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团队近日接连传来好消息。继4月中旬团队一篇论文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线后,又有2篇研究论文被《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1篇国际合作研究论文被《科学》(Science)正式接收。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带头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自3月9日学校进入封闭管理起就带领团队多位老师开启了全天候的驻校生活。生命学科的许多实验具有周期长、实验终止和保存条件苛刻等特点,在校园动态管控早期,他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通过导师负责制对实验样品进行安全保存。对课题组研究生,高绍荣教授与团队教师定期同他们开展线上小组讨论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情绪变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总结和论文撰写、开题和中期报告以及文献学习等,推进科研工作不停步。
团队老师陈嘉瑜教授说:“受到高老师的鼓舞,我们团队一直保持了至少3至4名教师坚守实验,分别入住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坚持科研。高老师每天都要抽出时间与相关研究项目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线上交流,了解研究进展,帮助大家修改论文。”
“高老师说现在工作干扰少,特别适合研究项目的总结和论文撰写等工作。我们现在组织了不少学生在准备写综述,在推进学习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梳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团队老师高亚威教授说。
高绍荣教授团队坚守实验室开展科研
上海大学
院士老当益壮
带领团队逆行“复工”
为了“保供”神舟再飞天,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紧急任务,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针刺”团队率先“复工复产”,向封控管理的校园“逆行”。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针刺”团队合影
3月25日,接到航天科研生产的重要任务后,正在居家隔离的中心主任孙晋良院士、常务副主任任慕苏研究员立即行动起来。“我要跟你们一起,有困难大家一起面对。”著名材料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年逾76岁的孙晋良院士自3月初就和团队的老师们坚守一线,带头攻关科研。在此期间,更是向学校捐赠20万只医用口罩,助力师生共同抗疫。
复工生产中,团队自觉遵守学校疫情防控各项要求,严格落实“足不出车间”。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轰鸣的机器旁,累了就在休息室打个地铺……潘剑峰是负责中心实验设备的工程师,作为党员他主动请缨,带上日常用药,做好了一个月不回家的准备。路民华是党员又是针刺车间主任,之前为了早点取得核酸结果申请进校,他清晨6点就去检测点排队。因疫情管控导致物流运输受阻,中心科研部主任俞鸣明副研究员动足脑筋“保供”,为产品安全运送提供了保障。非常时期,装载这些航天材料产品的木箱也是团队成员在校手工打造的。
“只要组织召唤,我们针刺团队召之即来,绝不退缩!”特殊时期,团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国家的重要任务。
团队成员自制木箱运输途中
上海海洋大学
“我在,我放心,他们也更安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晨虹得知学校要准封闭管理时,特意和爱人进校“被封”。用他的话来说:“我放不下那群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放心,他们也更安心。”
李晨虹口中的“那群孩子”,除了多名在实验室开展创新项目的本科生以外,还有十多个研究生。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就有5个硕士生、2个博士生。他们的科研项目到了关键阶段,相对其他学生压力更大,但李晨虹的到来让他们有了定心丸。“李老师和我们面对面讨论问题,手把手指导,这样效率高了许多。而且,无论是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都可以随时在办公室找到他。”2019级学生王力说。
在李晨虹的实验室里,环境DNA研究,鲥鱼、刀鱼研究等各类项目都有序推进。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虽已灭绝多年,但鲥鱼是孟加拉国的国鱼。李晨虹团队一直在考虑,看能否借鉴国外,破解人工繁殖难题技术。
日前,李晨虹团队已完成了种质资源调查、基因组分析等,目前有多名研究生,包括两名孟加拉国的博士生都在参与这项工作。现在他们正等待时机,开展下一步的人工繁殖工作。
李晨虹团队疫情期间继续潜心科研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教授们以校为家
教学科研两不误
在战“疫”的特殊时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何成教授于3月27日进校,参与学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之后,他又主动选择继续驻守校园,以校为家,专心教学、潜心科研。
何成带领项目组推进长三角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经常和项目合作的外地企业召开线上会议,开展项目研讨、科研攻关和远程调试,助力企业保障生产。作为导师,何成一方面关心关注研究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带领大家防疫科研两不误,指导学生攻关研发学校后勤物品消杀装置,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运用于校园抗“疫”前线;他还在线指导在浙江安吉企业里实习的研究生结合实际项目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在上网课、做科研之余,何成还化身“大白”,参加核酸检测志愿服务。
何成教授担任核酸检测志愿者
王利军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二工大能源与材料学院材料工程系党支部的一名党员教授,他于3月18日主动申请逆行入校,走进实验室,开展科研与教学。他还担任材料学科校内研究生复试组组长,带领组员通宵达旦,率先完成招生任务。4月11日,王利军又在线参加了2022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他领衔的科技成果“多级孔功能新材料精准制备技术”参拍,被浙江某公司竞得,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再添新功。
王利军心系师生,进校时车后备箱装满了送给学院师生的苹果;他还担任志愿者骑着三轮车为学生送饭菜到宿舍、搬运物资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王利军教授精心指导学生科研
上海健康医学院
“倒春寒”中来了暖心院长
作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的院长,郭琪教授自3月19日以来,他驻扎在新南苑校区,带领辅导员深入一线,走访学生宿舍,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动态,积极为学生解决各种生活、学习方面困难。
潘在洲同学肌肉酸痛无力2月有余,郭琪化身“私人康复医生”前去诊治。“倒春寒”中得到帮助的潘在洲说:“郭院长送来暖心的慰问和关心,非常感谢他为我做的一切。”
郭琪为潘在洲同学诊治
为强化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认识,做好个人防护,郭琪带领团队编制《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自我康复防治手册》,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康复提出专业意见。
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郭琪全力抓好线上教学。为了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他还与毕业生开展线上面对面活动,为大家打气加油,并在学院层面为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制定预案,在确保大家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无缝衔接,保证大家毕业实习的不间断。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