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大学生支持“熄灯一小时”,这个论坛上专家热议生态教育 | |
2022-11-21 10:56:48 作者:储舒婷 |
一份大学生生态行为表现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大学生支持学校组织“熄灯一小时”活动。类似这样的校园的日常行为,体现的正是节能减排的“双碳”理念。
2022年11月18至2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上,就加强生态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各地133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学术期刊的500多名专家学者,线上到线下一同探讨生态文明与全球教育变革话题。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国民教育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定为:到2025年,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在大中小学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同时,有关高校初步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
方案还明确,到2030年,实现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系统养成与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碳达峰、碳中和一流学科专业和研究机构。
与会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能止步于校园,更进一步强调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重要话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强调,人类和生态环境是无法割裂的,生态教育理念与我们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完全契合。要加快构建生态教育学科体系,使学生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共同构建一个清洁美丽、和谐宜居的地球家园。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建议,要立足中国开展比较教育,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智慧。要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更加关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从更加宏观的视野来看教育的变革发展。
对接国际生态教育前沿,开发本土课程和“种子教师”
与会专家直言,我国文明生态教育方法仍偏于简单、粗放,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实践更加不足。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坚教授指出,实现大国文明生态需要发挥新时代教育使命,通过加强文明生态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助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教授认为,基于本土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种子教师”培养是中国式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的路径。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