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先天弱听的他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助他人听见世界
2023-08-01 08:47:30 作者:吴金娇

微信图片_20230801083809.jpg

正在实习的李厚毅

“小朋友,你能听到这个声音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一间测听室里,在此实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李厚毅正耐心地为一名患儿做听力检查。一个下午,他经手检查的患者就有7名,其中既有幼儿,也有年迈的老人。不少患者做完检查后,纷纷向这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道谢。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自信开朗、能和患者流利交谈的李厚毅,曾先天弱听,是一名双耳人工耳蜗植入者。正因为亲身体验过无声的世界,李厚毅自小便坚定学医的信念。就在这个暑期,他还在实习之余参加了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学术会议,摘得优秀论文奖。说来神奇,李厚毅竟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系统的观测指标和实验流程,探究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成年后再植入对侧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效果。这个融入亲身体验的研究,让以往临床中遇到的诸多疑问有了新的答案。

“我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帮助更多人听清这个缤纷灿烂的世界。”李厚毅说。

四岁开始接受康复训练,爱与训练成就奇迹

第一次听清楚周围声音究竟是何时,李厚毅已经记不清了。彼时,他大约4岁,因先天弱听、植入人工耳蜗后仍无法正常说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到处打听,听闻华东师大设有中国大陆首个言语听觉科学专业,便带着孩子从老家安徽滁州来到上海。李厚毅4岁生日这天,被收入华东师大言听实践基地幼儿园——上海小小虎幼稚园。

入园后,每个工作日的白天,老师便带着他练习呼吸、发声和共鸣;到休息日,还经常带他去商场和游乐园玩耍……年幼的李厚毅在上海感受到了无忧无虑的快乐。更让人惊喜的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和努力,李厚毅终于学会了说话。“很多老师都曾帮助过我,让我从无声的世界中走出来,能够张开口清晰地介绍自己和家人。”

不仅如此,这段特殊经历也帮助李厚毅养成了开朗的性格。“我一直坚信自己能和普通人说得一样标准。”从小学到中学,课堂上他总是积极发言的那个孩子,始终保持优异学习成绩。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华东师大首个医学门类本科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2021年,已就读大二的李厚毅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植入另一侧人工耳蜗。作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一方面,他上一次在一侧植入人工耳蜗还是17年前——由于两次植入耳蜗时间间隔太久,多数医生无法预测另一侧植入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国内关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成年后再植入对侧的研究甚少,鲜有经验可循。但是,李厚毅仍决定大胆一试。

患者遭遇的难点和痛点,就是研究的动力

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个主意听上去不错,但真的操作起来却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的康复过程,蛮痛苦的。”李厚毅告诉记者,由于不适应新植入的耳蜗,他经历了很长的磨合期。比如,耳朵里最初会频繁出现炸雷声,最难受的时候,每听到一点声音,耳旁的血管都会“突突”直跳。再如,由于他兼具两种身份,在做研究记录时难免会夹杂主观性,需要团队成员不断纠正,保证研究结果客观。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李厚毅在这次术后又进行了8个月的康复训练,获得了聆听效果的提升。“最明显的进步是,当我身处嘈杂环境时,两个耳朵听得更清楚了。”李厚毅谈到这里尤其兴奋,因为基于这项研究,他有了一系列新发现。比如,经过8个月的康复训练,新植入耳在安静环境下对双音节词的辨识率从零提升至30%左右;新植入耳在干预2个月后逐渐显示出双耳聆听优势……这个融入了亲身体验的个案研究在发表后,也得到了诸多行业前辈和专家的嘉奖。

640.jpg

赴武汉参加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学术会议(左起本科生李厚毅、导师刘巧云,右一博士生周爱然)

李厚毅告诉记者,这份报告目前只有一名被试者,姑且称之为一份先导性报告。但对于这项课题研究的前景,他信心满满。

“听力语言康复不仅需要长期坚持,耳蜗植入也不是一笔小费用,很多患者也往往只选择植入单侧人工耳蜗。即使是成年后二次植入对侧人工耳蜗,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难以坚持而在半年内摘除。”这些难点和痛点,都将成为李厚毅深入研究的动力。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