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高等教育和“五唯”说再见
2019-05-30 16:31:19 作者: 蔡三发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五唯”问题由来已久,是高等教育界多年来讨论与诟病较多的话题。破除“五唯”,改进高校的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2.jpg


“五唯”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唯排名”和“唯指标”

关于大学排名,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办大学,最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声誉,是自己的底蕴,是自己的积累。这是需要长期积淀之后在人们心中形成的。现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有不少高校排名,这个排名可以看看,但不能过度依赖。靠几个数据,是说明不了一个大学是怎么样的。”

大学排行榜可以让大学了解自身在一些可比性指标方面的表现与不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指标绝对不能反映出一所一流大学的综合水平、引领性贡献、个性及特色。如果按照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进行建设,东施效颦般地进行模仿,这样的大学是没有特色的,同时也是无法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大学却主动或者被动地受到各类大学排行榜的影响,按照排名以及与排名相关的指标推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影响到广大高校教职员工比较功利性地去追求“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等具体指标。由此可见,“五唯”问题的和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大学自身评价的指挥棒高度相关,其主要的根源就在于这些指挥棒中有许多“唯排名”和“唯指标”的做法或倾向。

timg.jpg


破除“五唯”需要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导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实现内涵式发展,真正起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

因此,高校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及各有关高校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道路,努力从特色走向一流。坚持内涵式发展导向,就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初心,反对“唯排名”和“唯指标”,有效破除“五唯”,更加注重高校的内涵和质量,更加注重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更多着眼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产出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有效的知识与技术转移。

timg (1).jpg


 破除“五唯”应该提倡长周期、多维度与过程性人才评价

破除“五唯”,坚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发展导向,就需要在高校的师生员工中建立科学、合理、分类的评价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更好地促进师生员工人人成才,充分发挥作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一是应该提倡长周期的人才评价。高校人才作用的发挥是长时期与连续性的,同时高校优秀的人才培养与重大的原始创新突破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提倡长周期人才评价,减少过多和过短周期的评价势在必行。长周期评价有利于高校师生员工回归大学之道,不“唯指标”,不急功近利,潜心学问,真正培养优秀人才、产出创新成果。

二是应该提倡多维度的人才评价。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师生员工类别多样,学校的职能与任务多元。同时,高校师生员工的个体又各不相同,特长与优势各不相同,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能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多维度地开展高校的人才评价,不求全责备,而是发挥不同人才的不同特长与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和特色。

三是应该提倡过程性的人才评价。提倡过程性评价不是不注重结果,而是更关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及时追踪人才的发展及作用发挥情况,按照高校对相关人才的定位及目标,及时肯定其取得的成绩,指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高校中,师生员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大数据等方法辅助,可以相对方便地从多维度对人才开展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不是结果性评价,更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和促进人才相关工作改进与加强,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

(作者为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跨学科双聘责任教授)


作者:蔡三发 
编辑:刘迪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