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寻美之旅”致敬建筑大师贝聿铭,看医学院里的别样美学课
2019-11-13 08:37:55 作者:唐闻佳

屏幕快照 2019-11-12 下午11.07.45.png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周末:钻进了苏州园林,游走于粉墙黛瓦之间。这个主题为“当医学PI遇到建筑PM:苏州寻美之旅——致敬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特别活动由交大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一班班导师、瑞金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俞丽芬总体策划。参与学生共50人,来自2017级临八一班、法文班和法国交流生。

PI指医学研究的项目负责人,PM指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两者有何关联,又为什么要带医学生“学建筑”?

这个医学院里的美学课有点特别。

当医学遇上建筑学

“我们平日都跟城市工程打交道,有意思的是,工程语言藏着很多医学语言,我们用‘肠梗阻’形容交通拥堵,我们把打造一条新干线,形象地称为‘给城市增加一条大动脉’;我们把装修房屋称给房子‘整容’;我们打造外滩隧道,说是在城市的‘心脏部位动手术’。”上海城投公路集团副总经理姜峥的开场白,给在座的医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建筑课。

屏幕快照 2019-11-12 下午11.07.28.png

江湖为主、河街为骨、建筑为魂……这堂课从苏州的历史,说到苏州园林元素,穿越古今最后落到一座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也是这群医学生们实地走访之地。

苏州博物馆新馆有何特别?“特别的是它够小,这么小的空间如何实现博物馆功能?特别的是它旁边的邻居都太有名——紧挨着忠王府、狮子林、拙政园(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当苏州博物馆改造计划广发英雄帖之际,谁敢接?怎么接?只有他——贝聿铭。” 姜峥毫不吝啬对贝聿铭的崇敬。

也是在这个“序言”的指引下,医学生们慢慢走近这名建筑大师的传奇一生。

从蒙特利尔玛丽城广场,到麻省理工学院里的绿楼;从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到达拉斯市政厅;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到北京香山饭店;从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到巴黎卢浮宫;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美秀美术馆,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六名讲者、中英法日四种语言,一下午的时光,医学生“速读”贝聿铭跌宕起伏的建筑人生。

医学生眼中的建筑大师

看似“跑题”的这次班导师活动却在医学生里获得“高浓度”好评。

医学生况田初知贝聿铭,源于小学对中银大厦的喜欢,“简洁的她矗立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港,象征着力量、生机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多年过去,在班导师的安排下,又与贝聿铭精心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等作品相遇。

这其中,况田印象最深的是法国卢浮宫改造项目,“这是革新的设想,实用主义的坚持和无畏于异议的融合。时间可以洗去不解,将异想天开变为现实,我们所需即为坚定和自信。”

“短暂的一天里,我们观览了苏州园林,听了一场以建筑大师贝聿铭为主题的报告。苏州园林是一个美学实体,给我们以直观的启发;贝聿铭大师的终生成就则在我们迷茫而广阔的人生版图上立起了一盏明亮的路灯。”医学生方舒雨说,医学和建筑学乍看并没什么交集,但对美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和一颗有着沉重抱负的心则是处处都相通的。

陈梦绮对贝聿铭大起大落的一生印象尤深,“从初入职场到一夜成名,又经历了人生低谷,终于重回巅峰,普通人或许会被荣耀冲昏头脑或是迷失在绝望的痛苦中,可贝聿铭先生始终坚持初心,终成一代大师。我们的职业生涯也需要学习这份坚守的定力,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或遭遇怎样的挫折,都能保持医者初心。”

这堂美学课是一个起点

这不是交大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一班同学的第一堂美学课了。这个“寻美之旅”除了建筑,还包含了雕塑、绘画、文学、音乐和戏剧。

医学院为什么要上美学课?这一切绕不开一个人——瑞金医院消化科副教授、“寻美之旅”班导师活动策划者俞丽芬。

俞丽芬自己是一名临床医生,在交大医学院近年推进的教学改革浪潮下,她与一群临床同道、医学科学研究者等通过遴选分别出任医学院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本科阶段的“班导师”,成为医学生的“职业领航人”。

而在与这群“未来医生”的接触中,她发现,部分学生的业余生活内容单一,无特殊兴趣爱好,缺乏艺术审美修养。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俞丽芬很喜欢清华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在她看来,医学生更不能缺乏美育,以美育人,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又有助于让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更体悟人心的医生。

医学和建筑学都是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需要进行智慧的思辨。经过与同事、辅导员的一番“头脑风暴”,俞丽芬把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传奇人生列为“教学课件”之一。

传奇人物的一生激荡起了别样的波澜。

大学时期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做交换生的辅导员原媛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1962年落成、具有未来主义风格的玛丽城广场。正是由于贝聿铭及其亲密伙伴亨利考伯深谙城市规划之道,使之成为了日后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地下城”中心。建筑项目和医学研究一样,组员间的积极互动和默契配合、可使灵感不断被激发、创新理念不断涌现。

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瑞金医院心脏外科青年医生杨溢分享的是多哈伊斯兰博物馆,他说,“建筑学最重要的是选址(Place),医学最重要的是病人(Patient)。任何学科都离不开人文精神,世界上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在建筑工程/医学诊疗中,时刻需要有应对意料之外事件的策略,需要团队合作,并肩作战。”

屏幕快照 2019-11-12 下午11.07.36.png

瑞金医院骨科副主任、法语教研室主任刘志宏医生分享的是巴黎卢浮宫改建项目。当收到俞丽芬老师的“邀约”后,他开始琢磨医学与建筑的关联。“我是骨科医生,属于人体的建筑师,接触与修复的是人体骨架之美。”追从父志以当年第一名成绩考入医学院的“王牌”法文班,这个“老学生”用外交官式的法语诉说着他与卢浮宫的“交情”——无数次参观,无数次拍摄“她”,却是因为要准备这堂课,第一次好好研究了“她”的诞生记:历时9年改建,耗资20亿法郎,引进金字塔采光结构备受争议,遭遇从未有过的反对,到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新卢浮宫诞生,成为而今巴黎新地标。

你真的能坚守你认为对的东西吗?这个问题留给在座所有的医学生。

医学与建筑有多少关联度?很多,也很少,但在这群医学院的老师们看来,这一切倒不那么重要了。

“贝聿铭先生是东西方文化的优雅摆渡者,其建筑以光影作设计、光阴做见证;希望同学们也能学贯中西,即执着于医学科研的探索,又能在艺术审美中获得人生的乐趣。”俞丽芬说,希望学生们由此能明白精耕专业、热爱生活的重要性,摒弃“短线思维”,做自我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长期主义者”。

屏幕快照 2019-11-12 下午11.09.55.png

这堂美学课是一个起点。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