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吴凡:政府工作报告给公卫做“加法”,传递什么信号
2020-05-22 22:41:08 作者:唐闻佳

1304190553.jpg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共卫生”绝对位于“加法”之列。一条条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措施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等等,这些目标任务之于当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形势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人民群众中获得极大的反响,这些措施让百姓安心了,放心了。

   若公共卫生现代化建设就此上了“快速列车”,其方向何在,重点有哪些,我们又能期待怎样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本报记者就此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

感动于“加法”,期待“筑坝者”走出尴尬

现场聆听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吴凡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心情——“感动”。令她感动的点有很多,最大感动莫过于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加法”里。

获誉“疾控女侠”,吴凡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体系“太有感情”。此次两会,她就是带着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干货”赴会。

609111320.jpg

“疫情一来,大家呼吁要加开公共卫生专业,但无论新开多少专业,计划培养多少人,关键还是要留得住。”吴凡说。

长期以来,公卫人才的“社会显示度”有限。“疫情一来,我们这些从事传染病研究的人似乎‘了不起’,但疫情一走,可能又属于被冷落的……”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也曾这样说。在他“复盘”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时,还反复提及这样一群人:“在上海,有几千名疾控人员和医师对病人进行‘追踪’,追踪后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这使得上海避免了社区的传播。”

既然疾控、公共卫生的工作如此重要,为何“显示度”有限?

“因为,预防了的事情往往是没有发生的、看不见的。”吴凡说,疾控、公共卫生人员类似“筑坝者”,在上游工作,预防措施得当,下游就不泛滥了,大家甚至都不知晓,久而久之,疾控“做得越好,成绩越不显现,越没存在感”。

在吴凡看来,这次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如果这个体系“溃塌”,意味着是对“群体的失守”。这是一个很好的认识上的新起点,她认为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设置、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疾控现代化的“内核”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引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公共卫生现代化建设按下启动键,一句“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更凸显公共卫生尤其是疾控现代化建设之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在上海,已有先行先试的脚步。4月8日,上海公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公卫20条”),到2025年,上海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如何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吴凡分析,细读“公卫建设20条”可以发现,谈硬件建设的不多,更多着眼于理念,“上海的公共卫生‘地基’已很完备,接着要做的是‘标杆’,为全国探路,以应对当下乃至未来的特大公共安全事件。”

公共卫生现代化,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是疾控现代化。在吴凡看来,疾控现代化首先要求具备一种能力,代表更高水平的监测预警理念。比如,疾控不停留在收集报告病种、报告病人,应当“更跨前”,搜索可能造成传染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通过监测人与家畜禽、野生动物接触等,捕捉人群健康风险。其次,疾控现代化代表更先进的预警监测科技手段,包括信息技术、检验检测手段。

2013年,上海曾出现疑似禽流感患者,当患者样本传至市疾控中心后,专家利用高通量快速组合检测技术,第一时间发现这是全新未知病毒,并最终确定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禽流感。

“遇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我们不能满足于甄别这不是SARS(“非典”),不是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而得告诉大家这是什么,且以最短、最快的时间告知。”吴凡强调,这首先靠的是技术、理念支撑。

快速给出“答案”,能为整个防控进程、布控响应举措争取时间。世卫组织专家来沪时评价,上海在防控禽流感过程中,为全球防控疾病提供了良好借鉴。

国家安全的“底板”,服务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疾控是保证人民健康与安全的“底板”,通过这次疫情大家已能感受到这块“底板”的意义,经济社会是建立在这块“底板”之上的,“底板”遇到挑战,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可能遭遇停摆

吴凡形象地告诉记者,疾控至少有四大职能方向,或说四种角色定位。

第一是“侦察兵”,当健康危害因素来袭,要非常灵敏地察觉到,将“火苗”消灭在萌芽状态,将疫情控制在成疫之前。

其次是“消防队”,就是应急时有本事冲上去“灭火”,这需要日常的人员、技术、方法和物资等能力储备。

第三是“战斗队”,就是要承担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服务的具体任务。

第四就是“参谋部”,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转变成措施、策略和政策。什么时候可以复工,何时可以开学,都需要科学研判,数据模型的构建等,绝不是拍脑袋。

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底板’,公共卫生体系除了应该有‘预备役’的人员储备,还必须要有方法、技术、能力的储备,不然真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从头开始建立方法,需要一周,两周,一个月?届时,疫情会发生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这就是强调升级公共卫生体系的原因。”吴凡振奋于政府工作报告掀开的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新局面,也欣喜于上海“公卫建设20条”及未来的“20+N”建设,不断融入创新理念,全方位升级改造,推动监测预警更灵敏、应急防控更高效、支撑保障更到位、科技赋能更有力。

上海将掀开的不仅是公共卫生体系、机制的升级,更是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即将公共卫生放在整个社会的治理框架内,已跳出了卫生层面,这里包括物资储备、科研储备、健康科普、大型设施的应急腾空机制等涉及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平战结合”“多点触发”等理念贯穿整个全新的传染病预防预警网络。

疫情尚未过去,全球告急的状态,更提示了尽快升级构建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紧迫性,政府工作报告、两会的高频“疫”论,给公共卫生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劲头。

一切的讨论,一切奋斗,归根结底服务一个目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