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守“沪”!上海30万医务人员闻令而动救治不停歇
2022-04-04 06:17:29 作者:唐闻佳

微信截图_20220404061554.png

2022年开春,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为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按下了“慢行键”,与此同时,有一群人正拼尽全力奔跑起来,他们是全市30万医务人员。闻令而动、连夜集结,他们投身抗疫一线,不分昼夜拼搏奋战,只为重启如常的上海。

“守护生命是我们的职责”

作为上海战“疫”的主战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近期接收的新冠确诊病例数再创新高。在临床一线,该院广大医护夜以继日全力救治,一大批年轻人站上抗疫一线。出生于2000年8月的徐子怡,是这一战“疫”主战场的首位00后。

3月10日,接到电话通知的徐子怡,一路跑到理发店,将齐腰长发剪成飒爽短发,“既然要上前线,就必须要有战士的样子。短发既可以减少沾染病毒的机会,还方便穿防护服。”徐子怡毕业后就加入市公卫中心,业务能力强,因此,在一线急需护理人员时,护理部决定派她上。她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个班头就是中班,当晚负责收治了14位患者。

在救治新冠患者、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本市医疗机构全力保障正常医疗秩序,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市民就医的影响。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晚期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所有本科室医生,补休取消;在外轮转医生,召回本科室上班。医护人员尽量安排常驻医院。血透室四班倒,一定要解决对口区域所有血透患者的透析需求!”3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就向科室全员发出“集结号”。

丁小强说,作为本市年透析治疗人次最多、规模最大的血透中心,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承接600余位尿毒症患者定点透析任务,“近期,我们一直参与协调全市血透资源,制定指导意见,解除血透患者的焦虑情绪”。

然而挑战是巨大的,疫情防控中不仅要保证原有透析患者的治疗,还要接收封闭小区患者,血透患者数量比平时增加1/3,一下激增200余人。每位患者每周3次、每次透析4小时,工作时长的增量十分巨大。穿上闷热的防护服,衣服湿透、双手皮肤肿胀发白、面部压痕,这些医务人员都习以为常。为减少医务人员流动,血透室医护吃住在医院,每日凌晨3点,待所有透析机器、水处理系统、房间过道消毒清洗后,医务人员才陆续离开。“职责所在,尽一切努力保障患者治疗。”丁小强说。

争分夺秒、彻夜作战,与病毒拼速度

疫情面前,疾控部门就像一支“铁军”,每个人都是可以上一线的“兵”。3月初开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疫情进展,从各处所抽调175名专业人员开展流调和信息审核报送工作。他们经培训后快速上岗,加班加点承担起流调的重任。

不少疾控人是夫妻档,并肩冲锋,其实却见不着面。毛盛华和饶立歆就是如此,他们一个负责疫情数据汇总分析,一个支援电话流调,两人同在一个单位,但繁忙的工作让他们一天都没有时间互发一条微信。

现场流调往往需要看着监控找线索,“沉浸感”最强。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的严涵对此深有体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排查一名密接在学校的行动轨迹,我们首先要在教室的监控中找到密接,然后追踪密接每次离开教室后的踪迹。由于密接所在年级经常串班上课及考试,且需排查5天的时间段,此次追踪从当晚11点左右持续至第二天早上6点,才终于完成。”

市疾控中心化检所的何易和队友们曾几天不回家,最累的一次,搭了三把椅子,躺下就睡了过去。上海的防控离不开这些“疾控人”忘我付出,倾力筑牢城市防线。

闷热的防护服、密闭的负压实验室、通宵达旦的工作时长……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常态。3月13日晚,曙光医院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员筛查的任务,待检测的标本达到上万个,检验科迅速组织人员增援实验室,医务人员争分夺秒,只为能更快送上核酸报告,保障大学的疫情防控工作。

不怕苦、不怕累,“接单”采样连轴转

浦东新区、闵行区是目前疫情较为胶着的地区,核酸采样时间紧、任务重。

作为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位于张江科学城衔接区,周浦医院的500余位护理部成员毫不犹豫投身战“疫”,成为核酸采样的主力军。3月7日以来,核酸采样任务井喷,最多时一天要完成500多个任务单,从天不亮出发,一单单地跑,一幢幢楼去爬,常常到凌晨才能收工。

每一天,辛苦却充满感动,护理部副主任张永芳说:“退休的专家和护士长看到大家这么辛苦,‘重新上岗’加入采样队伍。降温下雨那几天,他们和所有采样队员一样,全身湿透,双脚泡在水里,完成采样任务。”

此轮网格化筛查开始阶段,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正处在封闭管理期,看着其他艰苦奋战在一线的同仁,“五院人”急在心中,一封封“请战书”,一声声“我报名”,就等解封那一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怕等。”待解封通知到来,随即就是出征的命令,数十辆中巴车开往各点位。截至目前,该院核酸采样队已派出6000余人次的医务人员,完成辖区近300万人次的核酸采样量。

“最近感觉自己像快递小哥,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单,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但手机响起的那一刻,精神就来了,穿戴好防护服出发。”这是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公共卫生医师的自白,也正是闵行医务人员当下的状态。

时间紧、任务重,睡眠严重不足,但他们坚持着,24小时在线,手机音量调到最大,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接单”,影响疫情防控。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中心负责人沈红英说,封控小区需要医护24小时医疗保障和定期核酸采样,应急协查需要医护人员上门排查采样,社区居家隔离人员同样需要医护人员上门采样,还有好几个集中隔离点的封控管理以及网格化核酸筛查等,有太多的任务等着“派单”,所以他们不是在“接单”,就是在执行任务中。

权威及时、科学实用,健康科普传万家

为让每一位市民在疫情中穿好“无形的防护服”,上海科普“战队”快马加鞭。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说,本市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把防疫知识和防护技能传递给市民,充分发挥市健康促进中心健康科普“中央厨房”的作用。

“戴个口罩而已,内心戏不用那么多吧”“请摸着你的良心说,你的手到底洗干净了吗”……疫情期间,作为“健康上海行动”的科普平台,“上海健康科普资源库”(“沪小康”)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最及时、科学、实用的防疫科普。

市健康促进中心党委书记唐文娟说,该中心针对个人防护、减少流动、扩大筛查、环境消毒、居家健康、学生网课、防疫心理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市卫健委官方微信微博等多渠道不间断推送防疫科普提示,确保覆盖全体上海市民。

一袭白衣秉初心,满腔仁心践使命。上海已启用多个后备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用于新冠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的救治管理。在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战局”的当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昼夜奋战,努力为2500万市民筑牢健康屏障。尽管“倒春寒”有风有雨,“白医战士”心有春光,向春而行。


  作者:唐闻佳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