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战疫线发光!上海医学生在宿舍变身流调“侦察兵”,在社区充当超级全科医生
2022-05-03 17:35:18 作者:唐闻佳 祝宇桐

交医青年54.jpeg

立志“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在上海疫情防控战中,一群医学青年化身“党员红”“天使白”“守护蓝”,奔波在疫情防控和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用行动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使命,青春在战疫一线闪光。

变身流调“侦察兵”,宿舍是“战场”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一张纸,宿舍成为“临时流调办公室”,也成为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闫雨蒙的“战场”——3月以来,她与老师、同学一起作为流调志愿者,为申城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交医青年222.png

宿舍空间不算宽敞,闫雨蒙和室友都是流调志愿者,有时因为负责的案例不同,为了互不打扰,两位姑娘就一个在桌前,一个在床尾拨打电话。每位流调对象的行程轨迹、生活习惯都不同,涉及的密接有多有少,遇到年龄大的老人耐心倾听、及时安抚,遇到不配合流调的对象则尽最大的努力取得信任……最复杂的案例,一个团队甚至要花上10个小时才能完成全部流调流程。

近一个月的流调志愿工作中,闫雨蒙真切感受到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流调的任务特别是在轨迹、疫苗接种、防护措施询问方面轻松了许多,但她和队友丝毫不能松懈,因为大家明白这份防疫“侦察兵”工作越是做得早、快、准,越能尽快寻找到传染源头,找出密接和次密接人群,便于后续工作开展,从而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在交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这样的“临时流调办公室”有很多,学生志愿者在各自的寝室开展流调工作。自3月以来,已有89名学生主动请战,参与上海多区的流调工作,以专业知识、多语种语言优势协助申城战“疫”。

黄玥发挥外语学习优势,累计完成十余例外国人的全英文流调,并参与起草和完善了针对外国人流调工作手册和流调信息采集表;范抒磊做过一名派送员的流调,在获取密接名单时遇到诸多困难,面对派送员们的焦虑和压力,她耐心联系、反复沟通,经历3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任务;史书晓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流调工作,收到许多流调对象的后续联络反馈。由她撰写的流调故事《星辰》,以平实的语言讴歌抗疫期间的人间真情。

这群将服务于人群健康的生力军投入一线流调,在特殊时期彰显新时代医学生的担当。

“我行,我可以!我是‘大白’战士”

非常时期,从校园到社区,医学生穿上“大白”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着这座城。

交大医学院21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徐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4月24日开始为虹口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她的团队至今已完成16万余次的采样量。“能为居民做点事,是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徐扬说,2020年曾有幸在瑞金医院欢迎驰援武汉的英雄回家,师长们“不是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如今有幸接过接力棒,必全力以赴。

交一青年234.jpeg

“如果不是我,那应该是谁?如果不是现在,那么更待何时?”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身份的转变,这群医学青年走上社会、走进社区,这比有关战疫的书本更立体,比临床更真实,这堂独一无二的实践课,让学医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3月9日到4月30日,52个日夜,对95后外科学博士研究生潘文锋来说,是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52天,将近500小时的志愿服务。他经历了多条志愿服务战线,从线上到线下,从社区守护员到科普宣传员,“因为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伞”,这是他服务的缘起和坚持的信念。“瞧,这孩子真年轻,也来帮忙做志愿者呀!”听到夸赞,潘文锋很自豪,“此时正是需要我们青年人出列的时刻,我们就应该站出来,服务人民,共克时艰。”

家住闵行区浦锦街道的交大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涵菁,因为小区被封控而不能和前辈们在医院冲锋陷阵,但这并没有阻碍她的一腔热血,她不仅在小区挑起核酸采样任务,这名95后医学生还在不经意间成了整个小区的“家庭医生”。

“3月18日第一次做核酸筛查的那晚,就开启了我的志愿服务时光。”朱涵菁当时是以小区居民的身份排队做核酸,做完核酸,她主动向采样医生请缨——“我是交大医学院的医学生,我也会核酸采样,需要我帮助的话,我可以立马就换好衣服去上岗。”一句“立马”,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小姑娘。慢慢地,居民们知道了小区里有一位志愿者,是交大医学院的研究生,而且非常热心,所以有紧急情况时,居民们会第一时间在小区业主群中咨询,朱涵菁也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居民们的基础医疗救护,她都第一时间响应:小朋友伤口愈合要拆线,她上门帮助;老人脚踩玻璃划伤了脚,她上门包扎,并提醒老人进门的后鞋底也要消毒;小朋友鱼骨卡了喉咙,她上门帮忙取出;长期卧床的老人和不会使用抗原的居民,也是她上门协助完成检测……“多幸运,我们有个朱医生”,居民们的一声声亲切夸赞,让她因这身白袍倍感自豪。

交医22.jpeg

面对病毒,这些95后青年医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怯弱,他们全力配合社区的安排,迅速适应并融入到志愿服务工作。“高强度的工作确实让我有点累,但我的心里想着,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这份信念让我们坚持下来。”一名医学生这样说。

“我是楼层长,有困难请找我”

封控期间,交医校园里还涌现出一批“新力量”,他们叫“楼层长”。作为志愿者,每层楼一位,是封控宿舍楼内的“大白”。

在读博士刘彦君是交医东7楼15层的楼层长,封控一个月以来,一日三餐,同楼层18间寝室,45位同学的每一份饮食,上千份新鲜蔬果,百余瓶洗手消毒凝露和配套卫生湿巾等防疫用品都有她分发、传递的身影;为及时掌握楼层同学的健康情况,她每日精准统计,累积上报了450余份抗原检测结果。

有位同学因封控时间长心理波动较大,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引发过敏反应。刘彦君第一时间联系到该同学,向驻楼老师反馈同学病症及所需药品,并保持密切沟通,最终这名同学身心健康得以恢复。“所做的点滴工作微不足道,作为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前”。她说。

楼层长队伍中,还有一名身份特殊的“大白”,他在大二时参军入伍,曾在驻香港部队服役2年,2021年9月返校继续学习。现在,他是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罗海江,还是中山南一路学生公寓中1层层长。

在宿舍楼栋封控期间,他每天在楼层间奔波,为大家送饭、送菜、送水果、送物资,不断敲响一间间宿舍门。大事难事看行动,冲锋在前做表率,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原本的焦躁不安情绪逐渐平复。在部队的2年时间里,罗海江不仅练就好体能,还学会了理发,他没想到,这项技能还有机会在校园施展,他化身“TONY哥”的当晚就服务了5名师生。

交医1.jpeg

“因为共度时艰,所以更心怀感恩和敬意;因为和大家一起解决各种问题,所以也更不惧困难!” “面对疫情,我也深刻认识到,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众志成城,定可以共度时艰!”交大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杨于权这样写到。



  作者:唐闻佳祝宇桐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