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院包科”打造西藏西部区域医疗中心
2023-09-28 06:34:42 作者:唐闻佳

10928_p21.jpg

▲上海市卫健委组织赴藏大型巡回医疗队在当地义诊。 本报记者 唐闻佳摄

清晨4点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天乌黑乌黑,急诊亮着灯,一对夫妻抱着1岁的女童跑进来,“孩子腹泻三天,吐血了,我们早上2点从县里赶来!”援藏的上海儿科医生被紧急叫到医院,急救措施已同步跟上,深静脉穿刺成功,病情稳住了。近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上海援藏医生与进藏的上海巡回医疗队专家分享着这则好消息。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更显其意义。临近中秋国庆假期,记者随上海市卫健委组织的赴藏大型巡回医疗队进藏。经了解,日喀则市已实现254种“大病”治疗不出藏、473种“中病”不出市就能治疗,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正与本地医疗队伍携手打造西藏西部区域医疗中心。

“你这个病很典型,我给你留下手机号,你先去检查。”“孩子是过敏了,别急,我把药写给你。”金秋的雪域高原,上海市卫健委组织29位上海医学专家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巡回义诊。

同期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西藏自治区医学珠峰论坛上,上海医疗队带去的“健康礼包”渐次落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日喀则市高原病研究中心”“高原鼻病研究中心”成立,日喀则市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揭牌,上海向日喀则地区捐赠180万元医疗设备。

高原鼻病研究中心由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成立。“高原上的低氧、强紫外线等气候特点,使高原慢性鼻病患者有着与平原地区患者完全不同的免疫学特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告诉记者,该中心已建立高原鼻病生物样本库300余例,援藏医生将进一步投入诊治研究。

今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是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与本地医院共同努力的重要成绩。上海援藏医疗队领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庆华告诉记者,上海已派出5名急诊专家援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极大提高了当地急救医疗水平。

按照“中央要求、西藏需求、上海所能”原则,多年来,上海调动全市优质健康资源,先后从市区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派出520余名专家进藏工作,一批批上海援藏专家在雪域高原发扬“缺氧不缺精神”的顽强品格,竭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在沪藏两地共同努力下,2017年,占地180亩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了陈赛娟院士工作站和血液疾病医疗联合体。这仅是一个学科的缩影,多年来,上海一批批援藏专家“带土移植”先进医疗经验,尤其是2018年成功助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后,眼下,上海13家三甲医院通过“以院包科”的形式,一家医院承担一个学科的援助,全力助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从“创三甲”向“强三甲”目标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援藏医疗队的足迹不仅仅停留在市级,已深入下沉到广袤县域。上海大型巡回医疗队此行还走进了日喀则市的江孜县。东方医院援藏医生王华目前担任江孜县人民医院院长,他告诉上海的同仁,江孜县人民医院士气昂扬,正全力创建西藏自治区首个县级三乙医院。

近年,在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与本地医疗队伍携手同心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建立“上海+市医院+县乡”三位一体新模式,打造西藏西部区域医疗中心。

此行带队的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卫生援藏任务依然艰巨,日喀则医卫事业发展与新时期当地百姓期盼还有差距。下一步,上海医疗援藏要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强三甲”、江孜县人民医院“创三乙”为目标,进一步研究发挥上海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的培训基地作用,增强当地“造血”功能;进一步发挥“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播种机”功能,根据当地疾病谱特点,“带土移植”上海的新技术;进一步发挥医联体、互联网数字赋能的辐射作用,为当地基层培养更多医务人员,并推进影像、病理、检验等资源共享,实现一座座“高峰”最终带动起一片医学“高原”。


  作者:唐闻佳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