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专业学位不应被视为研究生体系的“次等学位”,培养机制要更活
2020-05-21 11:48:27 作者:姜澎

微信图片_20200520201811.jpg

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型”学位不应被视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次等学位”,尽快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使之能够对接国家需求。出席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带来了一份关于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提案。

蓝闽波说,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学术型”和“应用型”学位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双元体系。目前已设立40种专业学位类别,涉及经管、法律、艺术、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按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将达到60%左右。然而,200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并无任何涉及专业学位的条款和反映专业学位特质的内容,而是笼统地规定以课程考试、论文答辩成绩以及学术水平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

这导致目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地位相比,普遍被认为低于“学术学位”、属于“次等学位”。例如很多高校规定,学术学位考生可以调剂到相近专业学位,专业学位考生却不得调剂到学术学位,但复试考核内容却没有明显差异。“一般分数低的是专业学位”也导致考生群体对专业学位的心理认同远低于学术学位,用人单位在就业招聘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表现出一定的歧视。

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隐忧依然,“应用型”学位类型更多被“人为”转变为“学术型”,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结果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有些导师忽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趋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而且一些工程类导师缺少企业的实践经验,加之目前高校采取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依然以科研论文和纵向课题为主,这就导致大部分导师更习惯于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无法提高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围绕专业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

这些因素导致目前的现状是,本来应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实现目标,而到企业实习时,也可能被企业作为“杂工”放任在企业;学生在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时,敷衍了事,虚度半年到一年的宝贵实习时间。

蓝闽波建议,对于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质量,首先要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根据研究生导师“跨界工作”或“多元工作”的特性,在保证学生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机制,给导师充分自主权,打通高校、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真正将大学建成没有围墙的知识创新体系。

其次,建立工程类专业型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联动机制。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企业的需求,保障学生就业。


作者:姜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