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9个月,临港新片区突破性政策打造超常规发展“临港速度”|报告热词,上海实践 | |
2020-05-22 11:51:13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
报告热词:自贸试验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今年,要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去年的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而承担着三大任务的上海,在临港新片区揭牌后9个月时间里,再次闯出一片新天地。
挂牌9个月,临港新片区突破性政策打造超常规发展“临港速度”,这片上海最早看到太阳的土地上,临港人正用不懈的奋斗照亮前行的道路。5月16日揭牌成立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引领着这片土地的新一轮开放。
从围网、到查验场地建设、到信息化平台搭建、到验收、到揭牌,临港新片区再次创下不可思议的速度;而过去9个月,临港新片区每天都在奋进: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在金融、产业、人才等领域发布45个文件;全力推进前沿产业集聚,签约项目246个,投资额约2080亿元;业务不断创新突破,跨境船舶租赁、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首单业务相继落地,不少举措在全市推广……
让企业钟情的背后,临港新片区的特质更加显现,上海举全市之力推动新片区总体方案落地实施,在以往自贸试验区实践的基础上,推动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推动重大项目优先在新片区布局。临港新片区也正按照“五个重要”的要求,推动临港新片区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政策加快落地,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
改革的定力
5月16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八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如何守住安全底线?这背后,需要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保障。比如,全封闭的管理、高水平的查验场站、功能高度集成的信息平台等。而这一切,在临港新片区和上海海关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全部得以实现。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管委会特殊综保区处的办公室,一张50天决战决胜部署图标注着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员,以及随时更新的进展情况。工作小组在疫情期间克服了原材料缺乏、建设工人不够等困难,吃住在工地成为临港人的常态。
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设置规范》,对于保税区围网提出了新的标准。“为了防鼠患,网片与水泥基座的间隔从5厘米改为1厘米。”负责洋山港区域围网建设的上海港工项目部李航说,“还有些其他改动。我们不得不将原有网片拆除,再重新定制、安装网片。”
场地的平整同样是“突击战”。按照海关总署最新的要求和标准,区内土地要全部平整,但洋山岛上有块大约160万平方米的区域还没有开发。“疫情期间,可用的人力少,推土机、挖掘机等更难找。”李航记得,当时几乎动员了上海所有可用的挖掘机赶赴现场,用了不到10天时间,完成了这块区域的平整。
但不管困难有多少,都被一个个克服。50天后,洋山特殊综保区一期建设了约32.87公里的隔离围墙、39公里的巡关道、两个客货分流的复式卡口、具备多项查验功能的5.7万平方米查验场站以及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又一次创造了“临港速度”。
一期封关运行,二期和扩区工作也在加紧推进。这段时间,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副处长宋鹏霖最忙碌的时刻,临港新片区正加快研究制定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发展规划,以及促进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保税船供、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维修以及国际中转集拼等功能平台。宋鹏霖透露,上海南港、浦东机场南部区域围网已经启动施工。“同时,我们也正在推动和洋山特殊综保区紧密相关的一些区域的土地农转用、林地水系指标平衡工作。下一步,将争取海关总署和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推动另外约4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洋山特殊综保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期间,对临港新片区提出“五个重要”的目标定位,为“建设什么样的新片区”解了题、指明了方向,是新片区推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全国人大代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表示,临港新片区将把制度创新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性”的集中体现,全面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努力创造高质量经济发展新增量。
开放的底气
“特斯拉项目300天投产”、新奥动力“五日四证”,这样的临港速度正在成为常态。
以“特斯拉审批模式”为样本,发布《临港新片区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在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营商环境“18+N”指标体系。在保障重大项目高效落地方面率先推出“联审平台”“全领域综合验收”“容缺受理”等改革试点。
在上海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的“东方芯港”,首幅混合用地已经落地。让盛美半导体设备总经理王坚没想到的是,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块土地就完成了研发用地比例从15%提升到40%、容积率从2.0到2.5、建筑高度从30米到50米的三项突破,在市有关部门和临港管委会的推动下,视研发为生命的盛美半导体有了施展的空间,上海临港研发及生产中心项目最终落地。
拓展土地类型,这只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新年计划的一项制度创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目前正与国家以及市级部门一一对标,梳理了339项制度创新任务,正在分领域、分行业加快推进。
而特斯拉项目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模式还将全面应用于新片区事权改革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来保障新片区的开发建设。
2月3日,上海市政府集中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下放第一批517项事权,包括市级事权291项,区级事权226项。第二批拟承接事权的研商和梳理工作已经启动。“实行集中行使的517项事权赋予新片区的经济管理权和自主改革权。”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负责人吴群峰说,事权承接之后,管委会充分发挥自我改革权限,进一步减少审批、优化流程,能取消审批的取消审批、能审批改备案的改备案、能实行告知承诺的实行告知承诺、能优化服务的优化服务。
与此同时,一批事项的改革创新同步启动,结合一体化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在证照分离、审批流程再造、审批层级压缩、服务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创新。
截至目前,国务院《总体方案》、市委市府《特殊支持政策》等明确的176项任务,临港新片区已完成124项。对照“6+2”制度体系建设目标,国家层面共发布7个支持临港新片区的政策文件,市级层面共发布21个,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金融、产业、人才、住房、规划、土地等领域出台发布45个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精准有效、竞争力强的政策体系。
创新的动力
发布新片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启动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等金融制度创新。这两项政策已于5月1日起推广至本市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企业,新片区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揭牌以来,新片区出台《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功能性政策、财税政策和综合配套政策“组合拳”,从落实对外开放、强化制度创新、培育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加强服务保障等五方面提出了50条举措。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临港新片区积极推进金融先行先试,已陆续落地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多个创新业务。
聚焦“卡脖子”关键领域,临港也加快引进和布局前沿产业项目。集成电路领域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显著,临港新片区目前已落地的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芯片制造、装备、材料、研发、封测等多个重要环节。
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一期)正式投产,微小卫星二期等项目顺利开工,同时依托特斯拉项目加快引进一批配套企业。生物医药领域,集中落地一批涵盖研发、高端制造和服务等关键环节的重点项目,如君实生物、药明康德等。民用航空领域,联合商飞、上飞等企业布局大飞机产业园。自去年8月20日揭牌以来,累计洽谈项目约2041个,签约项目246个,涉及投资额约2080亿元。
目前,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型平台管理办法已经试行,对科技创新型平台的建设条件、认定程序、运行管理、投资培育企业和项目等进行明确和规范。值得注意的是,今后临港新片区的科创型平台将有更多自主权,投资特别重大科技创新型企业,资金不受上限限制。
临港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和转化平台也有望成为首批临港新片区扶持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平台的民用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中心、汽车动力总成高端加工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制造系统验证示范基地项目等项目已经探索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园区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实践。
“这项政策对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屈林透露,他们正计划推出离岸孵化基地的新项目,借助平台技术和海外渠道对接长三角创新网络资源,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强化开放枢纽的作用。而管理办法出台让科创平台有了更多自主权,在引入项目中能够得到更多支撑。
作者:文汇报驻临港记者祝越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