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两会快评|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基石,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2020-05-25 08:36:16 作者:樊丽萍

微信图片_20200525082010.jpg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要求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书记的讲话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出了新部署,指明了新方向。

常态化防控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仅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做好精准防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同时,考虑到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情况,针对在疫情期间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也有利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抵御未知疾病的“战斗力”。

中国人有句话,“吃一堑长一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和未知病毒交战,新冠肺炎病毒并不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敌手。经过这次疫情防控战,全民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有了全方位认识,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正当其时。

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等,这实际上“点”到了公卫系统整体升级过程的难点,只有迎难而上、攻克难点,才能建立更高效的公卫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公卫应急能力。

传染病防治有其特殊性。要尽量减少、规避疫情给经济社会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部署在前,未雨绸缪,在前期有必要的“投入”。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公卫人才的培养及队伍壮大,也需要系统设计和制度支撑。不断加强医疗卫生系统的监测防控网络,让这张监测网的“触角”更敏感,进一步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准确预警——可以说,公共卫生防护网是一张和每个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相关的“底网”,只有做到预防关口前移,才能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其“兜底”作用才能发挥。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除了眼前的“治”、未来的“防”,还需要顶层设计的“谋”。要用好法律武器、实行依法防控;要用好“政策工作箱”,提升公卫应急管理能力;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整体谋划,才能有备无患。

今年4月8日,“上海公卫建设20条”发布。上海提出: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在四方面20条具体任务中,上海将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放在首位。同时还提出,建立基于天气和气候的基准传染病预警预报体系、完善检测哨点布局夯实“网底”建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学搭建防控体系等。可以说,为公卫系统建设按下“快进键”,上海已然迈出新的步伐,继续承担为全国探路的使命。

多方形成合力,在打造高效运作的公卫体系的同时,提升大众的风险防控意识同样重要。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良好的社会风尚实际上就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石,是对一座城市“健康策略”施行成效的检验,也有助于城市“免疫力”的整体提升。


作者:樊丽萍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