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释疑”疫情防控期间出现重污染天气
2020-05-25 17:46:47 作者:单颖文

hrq.jpg

为什么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减少了社会活动,还是出现了重污染天气?

对此,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十三五”以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京津冀及附近28个城市,AQI大于200的重污染天气2015年有36天,2019年降到了20天,减少了45%;AQI大于300的严重污染天气,2015年是10天,去年只有2天,降低了80%。就北京来说,重污染天气2015年有43天,去年只有4天,降低了90%;另外,北京去年没有出现严重污染天气。他感到,这说明我们治理的途径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的排放仍然偏重,使得改善效果比较脆弱,遇到极端天气容易影响空气质量。

春节期间,京津冀地区就连续出现了两次重污染天气,为什么会这样呢?黄润秋解释,这是因为大气环境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排放,一是容量,当排放大于容量,重污染天气就出现了。疫情防控期间,排放降低的部分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有关的,比如交通出行、餐饮、施工等,但冬季取暖等并没有停。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全社会污染物排放降低了30%。再来看环境容量,京津冀地区刚好遇到高温、高湿等大气逆温现象,就像个锅盖一样把这个区域扣起来。据保守测算,疫情防控期间环境容量降低了50%。那么,虽然排放量降低了30%,但环境容量下降了50%,所以重污染天气就出现了。

他认为,在排放比较高的地区,重污染天气完全有可能回来,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从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同时,我们也会实施重大污染减排工程,比如钢铁行业厂房改造、清洁能源的替代、降低煤的燃烧等,还要采取联防联控,做好大气污染的应急响应,多方面一起努力。


作者:单颖文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