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峰委员:学术与产业需要一套翻译体系,让产学研对话平台化
2023-01-12 15:02:54 作者:徐晶卉

在线新经济.jpg

科创中心的建设,需要科技深度融入产业,才能获得科技创新新局面、产业发展新台阶、科创中心源动力。产学研的评价机制建立,无疑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践中,一面是产业升级亟待科技附能,传统制造急需科技迭代,“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科技攻关;另一面,全面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论文发表已走在世界前列,人才队伍不断递增。

“这之间的矛盾点就在这‘最后一公里’,两套体系之间需要一套翻译体系。”在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这样表示。

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树冠的枝繁叶茂,是因为不断深扎的根。而产业是森林,企业是树木,每一个良性而持久的企业都应运用科技承载深植的根。而科技,作为支持根深蒂固的水和养分,如何让它们汇聚于根?政策导向、评价体系、用人标准,都很重要,“没有目标导向的科学研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过度追求实用主义的所谓科学,又会走进狭窄的死胡同。”

对此,他认为,首先要建立对企业“科创属性”的鼓励机制。既然科技创新是深藏在土壤之下的艰辛探索、长周期等待、冷板凳积累,那就需要我们在政策上的倾斜、扶植、导向、支持。不仅仅是上市企业需要科创属性评价支持,初创发展企业同样应该有所评价支持,如同培养树苗一样,在初期就有良好科技属性的内核,5-10年后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硬核科技的强竞争力企业。

在此基础上,姜雪峰认为,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产业转化评价机制。不是每一个科学研究都有产学研转化的可能,但是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需求时,“可做可不做”的临门一脚,需要政策给予“附加分认可”。在人才评定、职称评定、项目评定加强明确这一权重,项目指标中如何增加这一“附加分”指标,就会增加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研究比例出现。

同时,要建立两个体系的“翻译”体系。“学术与产业,价值目标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思维逻辑不同、产出评价不同,让如此完全不同的体系融合、又必须融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表示,这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在市级的人才项目中,建立固定的交流平台,提供固定的交流经费支持。令科创中心的产学研对话平台化、常态化、协同化。

作者:徐晶卉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