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代表:健全公卫应急管理体系,人才队伍排“第一” | |
2020-05-21 20:43:56 作者:顾一琼 |
拟提交议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疫情防控狙击战中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保障;拟提交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建议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制度”立法与执法齐头并进;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议夯实长三角区域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促区域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形态转型升级;建议推进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议加快构建灾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怀揣着近十份拟提交议案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说,“高产”的背后是尽心履职的责任和担当。细看这些议案建议,几乎每一份都切中热点,更思虑在前。特别针对此次抗“疫”,结合当下上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刘艳有很多话要说。
她首先想到的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她说,公共卫生人才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生产力。当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流失多,与医疗机构近年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呈现“倒挂”现象。医疗机构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相关学习和培训缺失;基层公共卫生人均绩效年增长率较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劳动付出和收入所得不匹配,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为此,她建议: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加大优质本科公共卫生专业投入,加大对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丰富实践教学,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应急能力,是一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此外,建议强化制度设计和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应急物资储备,她说,这是应急物资保障中的关键一环。为迅速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灾害性事件,增强医疗卫生、食品等各类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与配置体系迫在眉睫。
“要做到‘灾时救援、平时正常流通销售’。”为此,她建议建立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结构化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长效化管理机制。统筹应急物资储备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如在进行帐篷、口罩、食品、药品等实物储备时,加强区分“政府仓库式储备”和“企业市场化储备”所对应的不同物资特性。针对帐篷、口罩等储存周期较长的物资进行仓库式储备,针对食品、药品等储存周期短的物资进行企业市场化储备,对于疫苗类应急物资进行生产能力储备,通过合同签订保障未来所需研发与生产。
此外建议加速推进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国家统一的出口产品质量信息追溯体系,从严管控应急物资进出口检验工作,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快联通信息追溯全链条,完善出口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明确突发事件的执行主体、协调机制及应急物资储备的具体规定。如:财政经费保证、储备物资种类、数量及最高最低库存预警机制、储备基地建设和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等等。
文:顾一琼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