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数读政府工作报告 | 把握确定性,数据读出科学态度发展路径
2023-03-06 07:04:23 作者:苏展 祝越 王嘉旖 单颖文

微信截图_20230306065936.png

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制图:张继

环境风高浪急,任务艰巨繁重,凸显成绩来之极为不易。

当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多维度的“更好统筹”,没有捷径、实干为要,更要求我们事不畏难、行不避艰,持续在迎难而上中汇聚力量,掌握主动。

过去一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涵养税源;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意义充分彰显……

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5.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

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数据,读出信心与动力以外,更可贵的是一种蕴含其间的科学态度和发展路径——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更以守正创新解难题、激活力、添动力。

正是在这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中,政策举措回应民心民意,目标路径指向更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行稳致远,不负春天之约。

5%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五年年均增长5.2%,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增长5%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3%是一个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数据。中国经济去年受到来自国内外超预期因素的冲击,3%比我们年初预设的目标有所放缓,但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仍属于比较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我们要观察中长期的发展态势和内在潜力,在过去五年乃至十年中,经济总体态势稳中向好且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强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预期遵循实际依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五年年均增长5.2%即为体现,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特点明显,同时凸显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韧性强、空间大、活力强的特征。

今年5%左右的增长预期则充分考虑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和因素,充分考虑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阶段性特征,以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实际需要。这是个合理的设定,能引导和提升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完成或解决今年全面发展任务和目标。

经济增长率分为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要考虑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资源配置和要素的充分利用包括充分就业等。过去十年来,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呈现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以及高质量和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出现许多新亮点和新动能,这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5%左右的目标是接近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一个指标。

1倍

——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丁光宏:基础研究水平关系着原始创新能力。五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倍。数字或许抽象,但科研工作者却有切身体会。过去,科研工作者申请基金项目,各项财务指标抠得很细,从设备到实验耗材都要精打细算。随着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持续改革,科研单位和人员拥有更大自主权,能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不必陷于财务报表等繁杂事务,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

针对顶尖科学家,建议采取“严进宽出”的评价考核体系。要以更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包容失败,鼓舞科学家勇攀高峰。比如,试点免申请发放项目经费、对研究内容不设限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不光是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也在上涨。两者合力,共同推动着过去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表面上看,仅是0.4%的增长,但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基础底盘的连年上升,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量依旧可观。

我们不光要关注数字,更要聚焦这笔真金白银是否用出价值,政府作为组织者是否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比如,鼓励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培育一批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或许要经历十年磨一剑,短期内无法开花结果,但一旦有所突破,带来的很可能是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面向国家战略、人民需求集中的项目进行攻关。政府以发榜形式鼓励各方创新主体踊跃参与,让基础研究为社会发展所用,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7%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中国的庞大市场与快速的科技发展迸发出强大能量。17%这个数字对新产业新业态来说只是刚开始。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政策利好、企业创新、用户认可等综合因素叠加下,行业迎来了发展春风。未来,如果想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要从技术、人才两端入手。

一方面,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五年来,中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其中不少“小巨人”企业落址上海。它们或许籍籍无名,却深耕某一细分赛道,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力量。一个个“小巨人”粘合成产业链独特的集成创新优势。建议加强对高校相关基础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设立专项激励,孵化培育更多后备力量。

另一方面,新产业需匹配新人才。比如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至2025年人才净缺口预估达3.7万人。由于跨领域、跨学科,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具备车辆、机械、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电气、软件等各类专业背景。加快培养匹配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紧迫问题。建议夯实产学研创新融合平台,完善“政府-高校-产业-金融”科研成果孵化生态链;促进产业人才与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落实校企联合硕博研究生培养项目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

2.4万亿元

——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朱建弟:除过去一年的数据外,过去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减税降费、简政放权,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得青山,也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税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我们实施的一揽子减税降费措施,为企业造血减负,是助力企业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生产生活稳步复苏的有效保障,也是应对困难挑战、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重要抓手。建议进一步发挥税收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升和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添砖加瓦。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建议中,再次明确坚持税费优惠的政策,强调“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给民营企业吃了“定心丸”。五年来年均新增涉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超过1100万户,也反映出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年年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对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效明显。

以奥盛集团旗下的浦江缆索公司为例,享受制造业企业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后,年度减免应纳税所得额数千万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税额也有数百万元。除精准落袋的税费红利,各级税务部门深入基层,持续改进办税措施为企业提供便利,使得集团得以在研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增加投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7.7%

——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做到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很了不起。过去五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这一数据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何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想法不符合发展趋势,违背经济规律。

我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外贸新业态,五年来新设15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这是数字化时代平台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顺应技术经济的需要,顺应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对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国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双向的海外仓是在海外的进出口枢纽,符合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的要求,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我国推进通关便利化,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减67%和92%,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明显下降。这是营商环境改善的必然成果,也是数字化治理的必然成果,更是中国坚持全球化的实际行动的展示。

关税总水平从9.8%降至7.4%。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中国产业竞争力更强的表现,也是中国更深度参与国际间自由贸易协议的需要,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让中国市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1200万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姚卓匀:14亿多人口大国能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之际,提出“1200万”的目标,保持就业稳定,难能可贵。数据可见可感,“1200万”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也是奠定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将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结合过去五年的城镇新增就业数来看,随着经济持续向好,对达成“1200万”的目标很有信心。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达1158万人。希望全社会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实现“1200万”的过程中,除了关心“量”更要注重“质”,特别是研究生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社会应树立起“就业分流”导向,用人单位不能一味追求求职者的学历,要注重实践能力,让更多高职学生尽早进入职场,也让更多一流高校本科生能专注深造、一流高校研究生能献身科研,以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要达到“1200万”的目标,应继续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带动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岗位适配度。同时,以新就业形态不断拓展新就业渠道,提升发展新动能。

3%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提出“3%”的底气,在于稳预期、提信心、促消费打出了“组合拳”。在国家各类有力措施下,企业正更好地恢复元气。刚刚过去的2月,春秋航空航班量已达2019年同期水平,实现开门红,大大提振了行业信心。今年,公司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实现“3%”的过程中,可以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进一步发展即时消费和即时电商,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过去五年,通过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5.8%提高到27.2%。而以本地即时电商为代表的新型实体电商增速达到20%,远高于远场电商5%的增速。建议在今后采取“政府+平台”补贴方式,围绕消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利用即时电商促进城市品质消费升级,特别是在便民场景中持续鼓励数字经济平台参与合作,打造更多阳光厨房、阳光菜场、智慧餐厅、智慧超市等数实一体的业态创新。

27.5%

——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冷伟青:越来越多的“水晶天”,是污染物治理成效的生动印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能源与工业领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约占碳排放总量80%。从长远需求来看,加快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将助力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进阶更高质量。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起到引领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通过开展零碳产业园区创建试点并逐步推广,将对协同降碳起到示范带动效应。

零碳产业园区的创建,不仅带来产业链的协同降碳,也意味着工业产品的碳足迹可追踪,形成绿色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降碳减排还关系到中国工业品的出海之路,事关能否在全球市场中构筑核心竞争力。比如,部分国家、地区拟开征碳关税。如果碳足迹清晰可查,就能顺利跨过这道“绿色门槛”。同时加快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碳监测及碳效果评估机制。

报告中也明确,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海上风电为例,一片叶片等到二十年寿命将近时,部分旅游景点将它们回收利用制成栈道,激发二次利用价值。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少生产厂家也探索回收利用锂电池。建议政策端释放更多利好,引导企业投身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做好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

5700多万

——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惠及5700多万人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是非常好的惠民政策,便利老百姓求医问药,尤其惠及常驻异地的工作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彰显了党和政府的为民初心。

2023年是异地就医政策实现全国范围统一的新阶段。1月1日,《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实施,有效解决以往市级统筹潜在的程序问题。对范围对象、登记备案、支付及报销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值得关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旨在做好医疗层面的顶层设计,打造医学“国家队”,带动和引领中国的医疗水平整体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医疗技术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比如交大医学院就设有部分国家医学中心,作为上海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

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则体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以及区域均衡布局。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跨省市、跨区域流动,实现均衡化可及性。对国家提供分级诊疗,满足相应地区百姓大病不出省的实际需求等方面能起到重大作用。

4.56亿亩

——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张文明:高标准农田数及农业机械化率这两个指标的提出较好展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水平。从数据看,已接近不少现代化国家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乡村振兴的表述贯穿始终,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视角深入地对乡村振兴工作具体举措及未来期待做了全方位表述。

这种表述展示了两个重要理念:第一,乡村振兴事关国家安全,粮食问题是基础保障,14亿多中国人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二,乡村振兴是重大国家战略,乡村基础设施是条件保障,耕地的使用效能及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两点较好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及实施路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路径。

报告中“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0%提高到87%,多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的数据也值得关注。展示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情况。从数据看,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瓶颈问题,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地基。


  作者:苏展 祝越 王嘉旖 单颖文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
打开文汇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Logo

文汇报

源于事实 来自眼界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