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俄罗斯人一直头痛的车臣人,他们其实怕哥萨克

8月31日,自行宣布成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亚历山大·扎哈尔琴科于在顿涅茨克市一家餐厅遭遇爆炸袭击身亡。就在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车臣领导人拉姆赞·卡德罗夫却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言辞激烈的声明,他一边称赞扎哈尔琴科是“真正的人民领袖”,一边将施罪者称为“阴险卑鄙的匪徒”。卡德罗夫说,车臣共和国已经做好准备,将不惜一切代价为顿涅茨克提供必要的帮助。

卡德罗夫的反应为何如此强烈?除了与扎哈尔琴科同属亲俄阵营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联想起自己的父亲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同样死于爆炸袭击的往事。2004年5月9日,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迪纳摩体育馆发生爆炸,藏于贵宾席下方的地雷炸死了时任车臣总统的老卡德罗夫。从老卡德罗夫亡故,到小卡德罗夫上台,车臣经历了腥风血雨,并逐渐回归平静,但即便如此,车臣人骨子里的血性并未褪去。

▲2004年8月,莫斯科举行被暗杀的车程领导人老卡德罗夫纪念活动,图为其儿子、现车程领导人小卡德罗夫。|视觉中国

两次车臣战争,哥萨克都有故事

中文媒体经常以“战斗民族”来形容俄罗斯人,因为他们体格健壮、民风彪悍,但是如果要问及俄罗斯人心中的“战斗民族”,想必非哥萨克和车臣人莫属。

哥萨克作为东欧平原上的游牧社群,数百年来为俄罗斯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车臣人则屡屡因与莫斯科中央分庭抗礼、桀骜不驯而遭受炮火。因位于高加索的深山之中,历史上的车臣人一直拥有“山地之王”的自信,无论是匈奴人、突厥人还是蒙古人,都曾败于其手下,但遇上哥萨克,车臣人似乎就失去了“谁与争锋”的勇气。

生活在顿河、中亚和远东的哥萨克曾是炙手可热的雇佣兵来源,更是作家文人争相歌颂的对象,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静静的顿河》就是肖洛霍夫对顿河哥萨克悲剧英雄史诗的咏叹。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亲西方政策和自由主义的国家基调一度让哥萨克觉得再无用武之地,直到他们参与到高加索的战争之中: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后,由哥萨克组成的第58集团军第694独立摩步旅,旋一出师就让车臣人闻风丧胆,他们表现出对武器的天生热爱和对使命的忠诚,战役越艰难就越骁勇,战争结束后,因作战勇敢被授予国家勋章的哥萨克达98人之多。

1997年1月,外号“高加索之狼”的沙米利·巴萨耶夫偷袭了俄罗斯内务部队哨所,引发第二次车臣战争,被惹怒的除了时任总理普京,还有一向嗜血的哥萨克。

这次战争中最经典的一个战例是,由哥萨克组成的第104空降团第2营的90名空降兵陷入2500多名车臣武装分子的包围之中,他们以绝对劣势鏖战了三天三夜,最后只有六人生还。英国《卫报》后来报道称,当年北高加索的城镇乡村到处都贴着这样的小广告:“只要斩获一颗哥萨克的人头,即可得到1500美元的赏金。”可见哥萨克已然成为车臣人的战争克星。

自由理念根植于车臣人的意识形态

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曾在《俄罗斯文化十五讲》一书中把俄国文化的基础概括为村社精神、爱国主义意识和东正教思想。这在哥萨克身上体现地最为淋漓尽致,哥萨克虽为“自由人”之意,但作为一个军事社群,却永远把国家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

车臣人却正好相反,尽管叶卡捷琳娜二世和斯大林都曾强行把车臣纳入俄罗斯(苏联)版图,但是分离主义始终根植于车臣人的意识形态之中。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2007年报告评估,两次车臣战争造成了十数万军民的死亡,其间车臣恐怖分子还制造了诸如129人死亡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和333人遇难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大大小小的恐怖主义袭击更是不胜枚举,几乎每次恐怖主义事件后,都会有反政府组织宣称其目的是要在北高加索建立一个“自由的伊斯兰国家”。如今,独立呼声在车臣已从公开转向地下,转折点正是老卡德罗夫。

1999年身为大穆夫提(伊斯兰教法解说人)的老卡德罗夫与马斯哈多夫领导的武装组织决裂,转而支持俄罗斯,并在战争关键时期为普京“带路”。2003年10月,他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当选为车臣总统。老卡德罗夫去世后,在普京的提名下,2007年刚刚年满30岁的小卡德罗夫成为车臣新总统。上台以后,小卡德罗夫通过各种手段收编境内其他军阀,组成了属于自己的内卫部队,作为车臣唯一的正规军,这支部队名义上隶属俄罗斯内务部,行动上只听从普京和小卡德罗夫的命令。

《莫斯科时报》评论称,小卡德罗夫用恭敬换回了实际上的高度自治,即便不能完全独立,车臣也不会彻底倒向俄罗斯,他的政策显然是成功的。

作者:文汇报记者 刘畅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