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必修课应该贯穿一生!从6岁开始“找自己”,卢湾学区探索小初高生涯教育一体化建设

“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大概是很多孩子畅想漫漫人生的起点,之后,大家便在汲取知识、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渐渐勾勒自我和世界的模样。眼下,在黄浦区卢湾学区的五所中小学内,孩子们却有了许多具体的“造梦空间”——想当科学家的男孩可以用乐高零件搭建出无人驾驶汽车、想当大厨的女孩则可以学习简单的烘焙、烹饪技巧……这些逼真的“模拟社会”,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和长大成人的滋味;而更高年级的学生们则有机会走进真正的大学课堂和企业大楼,触摸真实的社会百态。

记者日前从黄浦区了解到,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明晰未来方向、规划精彩人生,卢湾学区正在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探索小初高生涯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生涯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

项目牵头校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介绍,这场从6岁开始持续12年之久的生涯教育具有明确的层次渐进,而且它更传递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生涯探索应该是贯穿人们一生的必修课。

对刚刚踏入学堂的懵懂稚子来说,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将侧重生涯启蒙,各校以开展观察、模仿、游戏体验活动,培育孩子们的兴趣。比如,海华小学就将生涯启蒙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探究型课程、社团活动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相融合,逐步形成涉及厨艺生活类、多彩生活类、信息科技类、主题创作类四个主题的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多样性、趣味性、平等性。

进入初中后,则侧重生涯探索。除了开展生涯教育课程、职业体验活动之外,卢湾中学还结合中考改革,开发了《学生生涯规划档案手册》,供学区内的初中学段学生使用。据悉,手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分为自我认知篇、学习兴趣篇、认知社会篇、理想规划篇四大篇章。通过“我的自画像”“我的生命故事线”“采访与调查长辈的职业”“完成职业需求评估调查表”等相关活动,学生对社会分工、职业角色的体验与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高考从传统的‘3+1’改为如今的‘3+3’,令我们在高一时就感到很迷茫,我们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学科。和高三的学长学姐们聊天时我们还发现,他们中有些人后悔自己所选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受到了限制。”卢湾高级中学学生宋佳的一番话,道出了沪上不少高中学子的困惑——在如今的新高考时代,在选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未来的专业和职业,这也意味着尽早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定位似乎变得越来重要和迫切了。

面对这样的需求,生涯选择理应成为高中阶段的主要侧重点,学校需要通过开展学业、专业、职业探究活动,提高“准大学生”们的生涯决策、生涯规划能力。在卢湾学区,卢湾高级中学和比乐中学就联合高校资源为学生开发了一系列生涯研学活动,以及高一大学巡礼、高二职业巡礼及高三专业巡礼等研学活动。“走进大学、企业,以此燃起学生对大学的美好向往,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所需专业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未来高考志愿填报增添一次经历、一份参考、一个机会。”何莉这样说。

在生涯教育的点滴熏陶下,越来越多学生看见自己的未来仿佛触手可及。宋佳感慨,对高中生而言,在选择“小三门”学科的时候,除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外,还要多想想与这些学科相匹配的专业和职业;大家也要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知道高中阶段如何努力才能缩小这些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涯规划教育持续推行的过程中,学区还特别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相互协同合力助推学生生涯成长。不少学校就选择聘请部分家长作为校外导师,通过家长讲坛、人生角色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充实学生的社会阅历,给予学生在人生抉择与志向选择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眼下,依据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意向,学区已经构建了金融经济类、工程科技类等六大类别生涯体验实践基地。



作者:朱颖婕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