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公里的中轴线,3.8公里的长安街,在北京,如果你沿着这两条路线走一遍,尽收眼底的便是北京的建筑景观长廊,这其中,既有600年历史的古建筑遗产,更有大量属于20世纪的建筑遗产,成为北京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12月18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编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在故宫博物院首发。该书对2016年、2017年共计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50个“北京建筑”进行了提炼展示,全书按照20世纪北京建筑史模式编就,其中许多史实是首次披露。
新中国北京建筑作品的缩影与典范
翻开《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仿佛是在纵览20世纪的百年北京建筑风云。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大学地质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和平宾馆、北京市百货大楼……以梁思成、杨廷宝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他们的作品早已成为北京城市建筑的一座座丰碑;张镈、张开济、赵冬日、华揽洪、戴念慈、林乐义、龚德顺、吴良镛等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他们的作品更遍布京城,从北京儿童医院到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再到体现人居环境的北京菊儿胡同,都展现了新中国建筑设计理念的丰硕成果;以马国馨院士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建筑师,不仅有毛主席纪念堂、第11届亚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T2航站楼等一批标志性作品,还在21世纪初就向世界建筑师协会提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推荐名单,使其成为推进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
▲北京饭店(中楼1919年、西楼1954年、东楼1974年建成)
“与通常的建筑作品集不同,这是一本有作品、有人物、有事件、有评述的书。”该书的策划与执行主编金磊表示,书中不仅大篇幅图文并茂地展示建筑作品,同时还用重笔墨勾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建筑师、工程师的身影。
“这部书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历史大书系列的第一部,它是新中国北京建筑作品的缩影与典范,更是新中国北京建筑师的智慧人生与创作思想的展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全胜说。
▲中国历史博物馆(1959年建成)
“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
首发式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20世纪遗产与北京这座城”为题进行了演讲。“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建筑遗产,而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建筑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单霁翔说。
▲北京工人体育场(1961年建成)
曾经,“20世纪遗产”一经提出,就被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纪”意味着“现代”,而“遗产”则意味着“传统”。单霁翔认为,尽管20世纪建筑遗产与今天相距只有百年,但是由于其艺术多元、技术先进、人文共融,使它们的价值更贴近时代,所以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单霁翔介绍,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将“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作为第一类别,共33处,大部分为20世纪建筑遗产。199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采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类别名称,使更多的20世纪建筑遗产列入保护之列。2005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时,去掉了“历史建筑”中的“历史”二字,这一举措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环境。
▲北京展览馆(1954年建成)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任务紧迫
但是,由于20世纪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人们往往忽略它们的重要意义,使其保护面临各种挑战。例如,北京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是我国铁路的早期建筑,但是,百年老站曾经失去昔日风采,车站里布满了商店、摊位,这一错误直到近年才得以纠正。由此,单霁翔提出了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最紧迫的任务:一是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二是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三是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四是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
▲故宫博物院宝蕴楼(1915年建成)
“中国百年巨变所遗留的丰富建筑遗产,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重要社会背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20世纪建筑遗产,我们才能交给21世纪以及未来一份完整的答卷。”单霁翔说。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图片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