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丨白剧《数西调》:少数民族戏曲的现代性探索

白剧《数西调》是一部集历史传统与当代审美、民族文化与白剧艺术为一体的新编戏,品相、格调与情怀都较高,不仅有力地弘扬了白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声腔艺术,而且较好地彰显了少数民族戏曲的现代性探索。

从文本上看,《数西调》讲述了一个类似《赵氏孤儿》的故事,同时融入了清末民初云南当地的商帮文化,人性之美是该剧最动情也最吸引观众的精神内核。不过,一剧之本的决定性意义固然重要,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样式,其艺术特征的展现却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本身。特别是有着自己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它在剧种声腔、艺术表演、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不容小觑。

白剧是一种少数民族戏曲艺术,以唢呐和三弦为主要乐器,吹吹腔和白族曲艺“大本曲”是其音乐基础。它融合了汉族戏曲元素,但主要表现了白族人民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趣。具体到《数西调》中,我们看到该剧很好地利用了白剧与民间说唱艺术之间的关系,贯穿始终的三弦说唱,张扬了民族戏剧必然要追求民族之美的艺术特征。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诗歌常用的“三七一五”式山花体,以汉语演唱为主,偶有白语音韵,古朴而动听。“月亮浑浑星宿齐/弹起三弦我唱数西/唱一个旷世恩仇母子命/苍洱留传奇”,类似《格萨尔》《玛纳斯》这样的说唱艺术,以一种悠远的方式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

音乐方面,白剧音乐“三腔九板十八调”的巧妙应用和伴奏曲谱的饱满立体,牵扯了观众的耳朵,更链接了观众的心灵。三弦旋律托起多种白剧唱腔曲调,节奏鲜明,风格古朴,同时结合吹吹腔曲牌,并融入了白族民歌和民间曲艺,充分体现了白族的审美观。作为舞台艺术的主要载体,该剧演员的艺术表现力突出。就剧种特色来说,白剧早期属于“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行当设置来表现家长里短与日常琐事。后来,白剧大戏也有不错的成绩,此次《数西调》便是一出大戏,这对演员是一种考验。杨益琨老师的表演与演唱,折服了观众的视听感受。她的嗓音甜美而醇厚,融技于情、以艺托情的表演质朴中立定了人物的身份感、角色感和性格特征。

作为“天下第一团”,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白族艺术特别是白剧艺术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所以,在艺术品质上的不断拔高,也是白剧人彰显民族情怀、提升地区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数西调》不仅接续了《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蝶泉儿女》《白洁夫人》《阿盖公主》《将军泪》《情暖苍山》《白月亮? 白姐姐》《白洁圣妃》《洱海花》《榆城圣母》等优秀艺术剧目保持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而且融入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表达,使得全剧不仅具有较高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品质,艺术的格调也非同一般。这种格调既基于一度创作上故事结构、人设和人物关系的设定与呈现,也通过洗练的二度表达进行了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艺术创造。比如白族服饰、建筑、家居环境和生活空间的艺术呈现,舞台美术、灯光、道具以景写情、以光托情的现代舞台语汇的应用与表达,都很好地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新理念与新精神。

该剧的艺术呈现是老练的、独到的,有大视野和大情怀。导演的调度既工整又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意识,所以舞台的节奏和布局都拥有了因着故事本身的独特而彰显出来的简洁、完整与和谐,戏剧舞台上的一棵菜精神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这不是一般的应景剧目所能够做到的。

作者: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邵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