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别了,修旧如旧!“整旧如旧”与“修旧如旧”不可混为一谈

建筑,因为其强烈的社会公众属性,在大众传媒时代受到业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建筑领域中的历史建筑保护话题,因此人文特色而又格外受人关注。

在中文语境的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修旧如旧”几乎成为运用次数排名首位的高频词经常见诸于媒体和报端,甚至在保护界业内也有一些人士运用“修旧如旧”来阐释保护理念。

中文的表意博大精深,词义内涵可因不同阐释而不同。“如旧”,可解读为遵照原物风貌的修复。然而,回溯“修旧如旧”一词的历史和所指,恐怕是与现代修复原则相悖的。

梁思成先生与“整旧如旧”

“整旧如旧”是梁思成先生保护理念的简练概括,但梁先生的“整旧如旧”与“修旧如旧”不可混为一谈。

早在1934年的《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一文中,梁先生就指出“修理古物之原则……均宜仍旧,不事更新。其新补梁、柱、椽、檩、雀替、门窗、天花板等,所绘彩画,俱应仿古,使其与旧有者一致。” i

1951年6月,在东直门城楼、安定门城楼和阜成门城楼修缮工程完工后的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府文物组副组长容肇祖询问梁思成先生古建修缮工程“修旧如旧”的原则,梁先生说,他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曾讲过“整旧如旧”,不是“修旧如旧”。“整旧如旧”重点是保持古建的原结构、原形式。

会上,单士元先生也指出,“修旧如旧”来自造假古董的“作旧”手法。祁英涛先生也指出“修旧如旧”的效果就是靠“作旧处理”来实现的,例如需要补配石料,就在新石料上涂盐酸腐蚀,再用过锰酸钾加红黏土和成胶泥涂抹再埋于地下或者泥塘中,取出后洗净达到与老石料一样“修旧如旧”效果。ii

梁思成先生1964年在《文物》杂志发表了《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一文,再次阐释了他“整旧如旧”的观点。其中“整旧如旧”是针对文物修缮后“焕然一新”而论述的。“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谈到赵州桥的修缮时, 他说“用新石‘打’几个‘补丁’,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 iii

▲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梁先生所说的“整旧如旧”,是相对于当时文物修缮中存在的“焕然一新”的,修缮应该“延年益寿”而要避免“返老还童”。20世纪初期,诸如《雅典宪章》(1931年)、《威尼斯宪章》(1964年)等共识性的保护准则还未在中国语境下推广和被关注与讨论,梁先生的保护理念融合了西方保护理念、中国传统审美以及关野贞等日本学者的观念,虽然具有矛盾性和局限性,但也是反对“修旧如旧”的人为“作旧”处理的。

“真实性”“可识别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

关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思想在西方已经经历了二三百年的争论和演变,也经历过19世纪中后期如火如荼的风格性修复实践和之后对风格性修复的否定等阶段。二战后以1964年《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保护准则等取得了国际性的共识。《威尼斯宪章》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等要求,要求“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布兰迪(Cesare Brandi)在《修复理论》中也指出,“任何重组在近距离都应该很容易辨认,但同时又不应该违抗修复中的统一性”。这些要求显然与一味强调视觉上协调统一的“修旧如旧”有所差异。

关于西方的保护准则,虽然在《威尼斯宪章》后又有思想补充和多元的诠释,但对修复手段的可识别倡导仍旧是各界的基本共识。

▲罗马圆形竞技场用砖修补原石材立面体现可识别性

在我国的主要官方条例和准则中,也未将“修旧如旧”列入其中。而是结合“真实性”等国际准则、东方建筑特点和保护工程实践的操作需要,采取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总体的保护原则。如在1982年《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随后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年)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等都将“不改变文物原状”作为保护工作的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中关于“原状”的阐释是宽容和多元的。2015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第二章“保护原则”,已将文物古迹的“原状”做了多方面的阐释,既包括现状(实施保护之前的状态),也包括某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状态(历史上经修缮、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价值的状态,以及能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还包括复原后的状态(局部坍塌、掩埋、变形、错置、支撑,但仍保留原构件和原有结构形制,经过修整后恢复的状态)等。这一阐释为具体的保护实践提供了更加宽容的操作政策,但即便宽容如此,也并未提及“修旧如旧”作为原则或是“作旧”作为修复方式。

▲2002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综上,“修旧如旧”来源于古董商造假古董的“作旧”处理,与国内权威和国际准则均是相悖。近些年旧词重提且曝光率高,尤其是当其被大众媒体一再传播后将会造成错误的思想导向,甚至导致错误的实践。借用杜仙洲先生在1986年卢沟桥修缮时的一段话, “如今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卢沟桥栏杆上的石狮子,有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狮子的特点,就是因为古代的桥梁修葺工匠没有按照‘修旧如旧’之说进行‘作旧处理’。如果历代都按照‘修旧如旧’去做,现在就看不到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狮子了,看到的必将是类似金代的假狮子。”或许是“修旧如旧”这样的四字表达,更具有成语般的简洁流利、意味深长和独特的历史语言感,使其从诸多保护原则和理念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反而“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可识别性”等西方传入的国际准则,因为直译而不具备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在大众参与的文化传播中,被颇具声韵和谐的词汇“修旧如旧”逐步替代,进而以讹传讹成为传播甚广的保护原则,并继续影响着大众传媒对保护工程的认知。

在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谨以此文勘误,期望“修旧如旧”不要谬误重提了。

主要参考文献:

陈曦.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演变.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孔庆普.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i  梁思成.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ii  孔庆普.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iii  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文物,1964年第7期.

作者: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钱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