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态的旅居养老,颐养天年有着新的打开方式

旅居养老这一概念被不断提及,旅居养老是在“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概念最早由中国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程勇提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2015年12月发布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准则》中给出的定义:老年人在常住地域以外的地域旅行并居住,单次旅居时间超过15日,在旅居过程中,享受各类适老服务,进行养老的生活模式。

根据其定义可知,旅居养老的重点是“养”,而非“旅”,因此本文将将旅居养老概念界定为:“活力老人”寻求舒适的养老环境,通过异地养老的方式所进行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活动达到满足生理、精神层面的需求总称。

目前来看,旅居养老市场的“政态透明化”、“生态优美化”、“文态特色化”、“形态现代化”、“商业形态多样化”发展仍任重道远。未来旅居养老的多业态也将随着养老需求和老年消费特点不断变化,不仅需旅居基地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更需融合社区居家、机构养老等模式,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多业态的旅居产品,推进旅居养老资源、产业模式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让老年群体共享社会资源。

旅居养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国内旅居养老起步相对较晚,总的来说它经历了三个阶段:2015年的探索阶段、2016年培育过渡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旅居养老目的地”及当下的初级市场化阶段。现阶段的特点:一是“旅居养老目的地”遍布全国,已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旅居养老产品。按照居住环境分为农家体验、度假酒店、养老机构、度假社区四种类型,功能上主要包含生活居住、医疗养生和休闲度假。

二是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正在向高水平、高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表现为追求品质的享受型消费特征,,将会对未来旅居养老基地的客源获取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考验。

三是政策红利对旅居养老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从2010年的“国十条”,到2011年的“新国八条”,再到2013年的“国五条”,以及备受瞩目的“十八大”文件等对资源式旅居养老模式、文化艺术养老模式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国内旅居养老的业态渐趋于多元复合,形成养老社区型旅居模式。此模式通过一般是大型开发企业通过创新的产品形态,进行合理有效的业态组合,推出“大而全”的产品。以万达为例,通过将文化、商业和旅游等多种业态复合,推出万达文旅城项目。此外绿地集团通过将“酒店+大健康+养老”,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康养居项目。

五是旅居养老发展呈现“上山下乡”的发展趋势。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等理念,“新型城镇化”则强调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关系,促进基础服务的均衡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旅居地产布局和业态则更为灵活,不再扎堆于滨海、滨湖、滨江等热点地带,而是深入到广袤的乡村,与城乡建设高度结合,与旅游城镇化和旅游扶贫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六是组建旅居基地联盟,形成“旅居联盟模式”,为入住老人打造一个流动的家。2015年1月,在无锡成立了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通过联盟内部异地互换、轮流居住的方式,让中老年人在异地观光、度假旅游,同时享受消费购物乐趣和医疗养生服务。2018年召开了G100中国旅居养老合作会议,由100家养老机构共同搭建的一个为全国长者异地养老提供便利的平台。2019年4月13日在江苏淮安开展的“旅居养老模式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对《旅居养老共同体规约》进行讨论,选举确定了旅居共同体创始单位、成员单位等,标志着长三角旅居养老共同体正式成立。

旅居养老产业市场有哪些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的旅居养老的概念和特点、存在形式等对国内旅居养老分进行分类,包括以下六种模式:社区式旅居养老模式、资源依托式旅居养老模式、文化艺术旅居养老模式、运动旅居养老模式、医疗康体旅居养老模式、候鸟式旅居养老模式。

通过比较发现,此六种旅居养老模式的优缺点各不相同。社区式旅居养老模式将“养老住宅销售+养老地产持有经营+综合商业租赁”相结合,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产业链,从而为老年群体提供多样性的养老服务。该种模式综合性较强,面向的老年群体范围广,配套措施和服务相对完善,但缺点在于投资力度较大,对开发商的资产状况、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要求较高。

资源依托式旅居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景区养老模式;二是田园综合体旅居养老模式。通过景区、田园乡村的生态、文化、和劳动力等资源,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开发、运营所形成的“景区/田园+文旅+社区”综合体。该模式依托自然资源,对老年群体具有很大吸引力,但要达到“适老”、“享老”目标,其服务水平和配套措施都有待提高。

文化艺术旅居养老模式老年群体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主要分为三类:古城古镇旅居养老、民俗民风旅居养老、宗教禅修旅居养老。运动旅居养老模式以养精、练气、调神为基本特点,以运动休闲项目的适度开发为核心吸引物,辅以养老产业配套。

医疗康体旅居养老模式分为三类:中医养生旅居养老、西医护理旅居养老、美食养生旅居养老。该模式的优点是符合老年群体的疗养护理需求,缺点是成本较高。候鸟式旅居养老是我国发展最早的旅居养老模式,与其他旅居养老模式不同,候鸟式旅居养老只需支付交通费和房租费,成本较为低廉,逐渐成为我国旅居养老的主要模式。主要分为二类:暖冬旅居养老、夏季避暑旅居养老。该模式又名“分时度假模式”,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

旅居养老市场巨大

从老年需求上来看,旅居养老市场巨大。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大健康产业蓝皮书》预测,中国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55亿人,总消费将达到7.01万亿元。据国家老龄办统计,2018年国内旅游人次达55.39亿人次,其中老年人出游达到8.24亿人次,占比18.6%,由此可见,养老需求越来越不局限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信号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可支配收入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老年人旅居养老消费能力日益增加。据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8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48.52万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9.074%的增长率高速发展,未来产业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化进程逐渐加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旅居养老提供了资金支持。另外,随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我国老年群体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同时,从旅居路径上看,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为旅居养老提供现实可能性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除此之外,根据《我国铁路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规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框架,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亿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8.5万公里,此举将大大增加全国各地旅游的通达性,为旅居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

旅居养老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

旅居养老产业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其一,是“旅居养老+田园+康养+文旅”融合升级。从旅游业的行业政策发展来看,“旅居养老+田园+康养+文旅”将贯穿未来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将观光、休闲、度假并行与养生、养老、体育、文化、农业并行。一方面强调旅游业内部的业态多元化并行,另一方面强调以养老为粘合剂,联动养生、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升级。

旅居养老产业在开发和完善候鸟式旅游、休闲度假游、文化民俗游、养生保健游等各项旅游产品、项目同时,满足较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才能形成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产业新业态。

其二,“适老化”相关指数发布推动旅居市场良性发展

无论是老年宜居城市数据、老年友好型社区等信息化数据都对老年人选择旅居目的地提供了指引;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来看,各类“适老化”指数的推出将有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绿地康养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陈小华表示,未来5年老年旅游市场将超7000亿元。旅居养老作为新兴的养老发展模式,现在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各类参与者仍在模式探索阶段。

其三,多样化运营模式确保旅居养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目前旅居养老项目运营主要以开发商为主体,采取会员制、连锁经营、分时度假、以房养老等4种模式;在收益模式方面有三种形式:“出售”、“出租”和“出售与出租相结合”。独立住宅的销售、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未来旅居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探索更多类型的运营模式,以确保可持续的发展。

其四,提升旅居养老基地专业化水平

中国的养老模式目前已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旅居养老模式的推广需要从业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各从业机构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定位,推进旅居养老资源的深度整合,不断开发旅居养老创新产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居养老者推出丰富的主题产品,打好人文与生态的结合牌;另外,医疗设施、医护报销、医疗水平等方面的改善也是重点。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居养老,实现乡村居民就业增收和城镇居民旅居养老。

除此之外,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和规范

旅居养老产业涉及游赏休闲、医疗保健、文化、接待、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首先政府部门需在政策层面予以规范,制订旅居养老行业服务规范和标准,整合金融产品、地产开发、养老服务联盟等资源共同搭建旅居养老平台。其次,加快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促进“医养结合”和异地医保结算,为旅居养老者异地就医免除后顾之忧。最后,推动开发与旅居养老相适应的保险产品,弥补现有旅游保险对老年群体覆盖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政态透明化”、“生态优美化”、“文态特色化”、“形态现代化”、“商业形态多样化”的旅居养老市场。

旅居养老是养老观念、养老方式的转变,随着养老需求和老年消费特点的变化,我国的养老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旅居养老的发展需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做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内部的衔接与协调工作,从而让老年群体共享社会资源。


作者:王正蓉 (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豪展 (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